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07月24日> 总第1140期 > 18 > 新闻内容
糖友经验咋取舍
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陈璐璐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4日  查看次数:  

  专家简介:陈璐璐,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务委员、秘书长

  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特需门诊,周二、四上午专家门诊

  病友间的交流是了解糖尿病常识的重要途径。既能唤起同感,而且具有更好的可行性。但也有一些患者朋友因盲目听信追随其他病友,耽误病情。共享的经验该如何取舍分辨,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给大家在以下几方面提个醒儿。

  取 锻炼技巧多参照

  血糖控制较好的朋友在运动方面往往有一套自己的经验。一位患病近二十年的朋友,几乎没有一点并发症,不能不令人惊叹。问及原因,得益于其十几年如一日的体育锻炼。每天晨起锻炼前简单吃点早餐,以防低血糖,每天晚餐后在公园跳两个小时的舞蹈,每天上午在公园里遛遛弯。适宜的运动和持久的坚持创造了这个奇迹。患者朋友常忽略自身的保养,对于医生的嘱咐依从性很差。而病友的现身说法及惨痛教训远比医生的叮嘱来得更有效。

  舍 药物选择 不跟风

  糖友聚在一起别爱交流用什么药,效果如何。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位70多岁的老年女性,确诊几年来一直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尚可。偶然听几位糖友说在服用某某中药效果好。于是自行停用胰岛素,改服中药。突然有一天昏迷不省人事,静脉血显示血糖高达38.67mmol/L,诊断为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同是2型糖尿病,病情不同,各人的体质不同,治疗方案亦不同。所以在药物治疗上应严格由医生把关。

  取 相互安慰 振精神

  初次诊断糖尿病的朋友往往心理负担很重,情绪低落。此刻相对于医生的心理疏导,病友间的安慰和经验交流显得更为直接有效。

  曾有这样一则事例,法国31岁的戴尔芬已患1型糖尿病15年,在这期间,她经历过20440次注射,30660次血糖监测。然而她并不绝望,参加过潜水、半程马拉松、公路自行车赛等项目,并于2009年初和丈夫一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环球旅行。戴尔芬说,尽管要承受疾病的痛苦,但不能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每次和糖友交流这些成功典范,都会给大家带来很大帮助。

  舍 偏执观点 不轻信

  “胰岛素跟鸦片一样,有依赖性,一打就得用上一辈子。”有的新糖友,对病情了解不多,但对这类道听途说的偏执观点格外当真。即使血糖高,也硬扛着不打胰岛素,直到出现并发症又追悔莫及。类似情况还有饮食上,听说不能吃鱼肉,就只吃青菜,结果最后营养不良。实则胰岛素该打则打,不会依赖,血糖高也并非一点不能吃鱼肉,只要高脂高糖的不吃即可。我们常找来用胰岛素治疗效果比较好的老糖友现身说法,效果出奇的好。

  总结——糖尿病友积累的宝贵经验、个人体会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教训,拿出来共同分享,相互借鉴,引以为戒,这些方面应大力提倡。但病情的诊断,具体的治疗方案及用药剂量等应严格遵医嘱,科学用药,万不可肆意模仿他人。

  中华糖尿病协会秘书长李景仁——

  聊天不妨细碎点,家常点

  在糖友活动中,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很常见。如何让聊天有趣又有效,谈话内容及对象的很重要。首先看人,老糖友一般经验丰富,对于那些长期血糖控制稳定、各项指标都比较均衡的,我们称之为“抗糖标兵”型的老糖友,他们的经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聊天内容上,不妨多聊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别看这些细碎家常,越是这些越有可靠的参考价值。比如,胰岛素的注射方法,保存技巧,血糖怎么测,扎哪根指头不疼?有很多糖友在此方面积累的小窍门很多人都适用。还有饮食技巧,三餐如何搭配,怎么吃,吃的顺序,这些小细节其实有大讲究,对控糖也很有帮助。

  老糖友经验分享——

  爱挂善沟通的小大夫号

  经常参加中华糖尿病协会活动的老糖友袁世梁有20年的糖尿病史,但血糖一直控制很好,至今没有并发症。他经常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控糖体会:比如吃降糖食品,他认为在控制住总热量的前提下,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但超出总热量,吃什么降糖食品都是错的。在选择医生看病方面,他很看重擅长做患者教育的医生,有爱心、沟通力又强,尽管有些人很年轻,但业务能力一点都不差,大专家号很难,可以选择挂这些小大夫的号。

  综合自健康时报2014-7-17 21版《听医生的,没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