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肝炎日的主题是“重新思考”,旨在促使决策者、卫生工作者和公众重新思考这一“沉默杀手”
受访专家
侯金林,亚太肝病学会候任主席、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
陈力元,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教授
“相比乙肝的关注度,丙肝确实被我们低估了。”近日在香港举行的“了解丙肝病毒的复杂性”亚太媒体教育会上,亚太肝病学会候任主席、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侯金林教授,说起丙肝的现状,以上述观点为其定位。
丙肝发病率尚无确切数据
之所以说丙肝被低估,侯金林教授解释,第一,丙肝发病人数连个确切的数据都没有,经过几次大的流调,乙肝发病率7.18%,约9300万左右,数据确凿,丙肝现在只能根据欧美数据估算,低的估计在1000万、高的估计在4300万,一般可接受的是3000万,没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中国大陆目前还没做过丙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据中国CDC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丙肝新发病例约为10万人,2012年的数据是约15万人,从这个水平看,我国丙肝新发病例不少,且呈上升状态。
丙肝至今没有疫苗预防
侯金林教授介绍,丙肝的传播途经和乙肝一样,都是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乙肝因为有了疫苗,并纳入了国家计划免疫接种范围,新生儿出生时就给接种,乙肝在中国大陆的发病率是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丙肝不一样,丙肝至今全球都没有疫苗,反而呈上升趋势。
另外,丙肝并没有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中,即便有疑似症状,患者也很难想到丙肝,所以很难被发现。
侯金林教授提醒公众,有过输血史、吸毒史、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是高危人群,应该及早排查,40岁以上人群,应该是间隔两三年排查。如遇持续疲劳、腹痛、关节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可排查一下丙肝。
丙肝治疗大多不规范
随着干扰素的到来,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是标准治疗方案,尽管现在丙肝实现了彻底治愈的可能,但实际治愈率却不高。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陈力元教授解释,一方面,干扰素治疗周期比较长,根据不同病毒基因类型,治疗周期为半年或一年,甚至更长,但病人很难坚持长期定期接受注射治疗,中途坚持不了放弃的患者占多数。另一方面,干扰素并不是所有病人都耐受或有应答,无法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只能接受保肝护肝治疗,任其发展到慢性、纤维化直至肝癌。
而且,现在还有很多患者没有找到规范的治疗方案,治疗前不做任何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还有很多患者因为症状一减退就自行停止治疗,导致疗程不足,这都给丙肝治疗带来了较大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