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年代有部电影《人到中年》,讲述了那个时代的中年人对事业的困惑,近期热播的同名电视剧,明显地看出,中年人心态有变化。
总体说来,现在的中年人是社会负担、心理压力最大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危险期”。一些心理咨询机构门诊的就诊情况统计表明,中年是各种心身疾病、神经病及各种适应性心理障碍的高发年龄段,但真正到门诊就医的人很少。
人到中年,一般被三种“恐惧心理”纠缠。
怕衰老 步入中年大脑机械记忆能力会呈明显下降趋势,如反应慢、记忆力水平远远比不了自己年轻时候。但很多人还无法对这种初级、简单认知功能的下降予以平静面对与接受。躯体自然显现的情况使中年人一时难以接受,以为自己已经渐渐老化,这种趋近老化的体验感受会使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状态。
对策:记性差并不影响思维的深度,中年人也要明白,自己并不是参加《最强大脑》的比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反而能让记忆更深刻。在这个年龄段,比年轻人多了阅历,比老年人多了视野,理解能力、思维的综合能力及思维的深度广度,是一生中最鼎盛的时期。不妨发挥这个强项,多给年轻人传授经验,分享自己的方法,心理的满足更会增强信心。
怕平凡 “你有平凡恐惧症吗?”近日这样一条微信热传,不少中年人纷纷表示“中枪”。这个年纪了,官没到处长局长、没有大房子好车子、孩子不在名牌院校,诸如此类没“达标”,总感觉心理空落落。不甘于继续“平庸”,又无法努力获取,于是要么郁郁寡欢、要么最后放弃原则“捞一把”,不少“五九现象”因此而来。
对策:甘于平凡又如何?有个健康的身体,周末能和好友爬爬山;有个和睦的家庭,回家有顿热乎饭;有个轻松自由的工作,不用天天熬夜加班,这种平凡的生活大概是许多成功人士所追求的。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落到自己身上有些不甘心。那么怕平凡就会不平凡吗?不如从现在这个时间确定一个开始,可以把时间拉慢一些,用一张白纸,把自己所有要做的事情条款式列出。时间集中在哪里,能量就在哪里,成就也会出现在哪里。
怕孤单 中年期的人际关系或许最为复杂。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和你没话或顶嘴;爱人旧了,相对无言;酒桌上的朋友,多半为应酬,说真心话的少,非常孤单。尤其是原来的同事有些变成了自己的上级或下属,如何转换好角色,才不至于心理失去平衡。
对策:中国是重亲情和联结,但又缺乏界限感的社会。如果一个人可以有清晰的界限感,他就会尊重这种不同。比如和孩子的问题,你可能超越了他的心理界限,沟通起来就言语不和。而和爱人的交流太有界限感,没话就干脆不说,其实肢体语言可能才是好的交流方式。工作上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不侵略他人的界限,就不会有抱怨和纠结。多出去走走,看看风景,参加团体活动,就不会有孤单感了。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