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健康时报的老读者,一直看它。前不久,我忍不住和同事介绍了时报的一篇《国家营养法十年难产》(2014年3月10日3版)文章,文中“2010年,因儿童生长迟缓、缺碘、成人贫血及儿童贫血等营养不良造成的生产力损失达1.6万亿”的提醒掷地有声,终于有媒体、专家开始呼吁贫血、营养不良(包括隐形的营养不良)等的危害了!这和我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发现成人贫血增多的情况非常一致。
平时能吃能睡,身体没大毛病,但就是有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女性,一体检就是小细胞性贫血。在日常健康体检的人群中,我们发现,20~50岁的青壮年人群患小细胞性贫血的比例呈增高趋势,其中女性更多。虽然患者自己总是不相信,家长也不信:“我们家伙食很好,怎么就贫血了?”
其实,小细胞性贫血跟吃没有直接关系,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缺铁、慢性炎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引起。其中,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发生比例也最高。
20~50岁正是机体最旺盛的阶段,人生的黄金时期,怎么会有不少人贫血呢?但事实确然如此。我分析,可能因为以下两种情况:
首先,青壮年人群是家里的顶梁柱、社会的脊梁骨,任务重、压力大。再加上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许多人睡眠、饮食无规律,或电脑前久坐、或熬着夜加班,靠咖啡、浓茶提神,有相当一部分人患上了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这种胃肠疾病势必会造成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使得包括铁在内的微量元素的供给不足。而体内铁缺乏引起的血红素合成障碍,就是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第二,育龄女性在月经期、孕期以及更年期妇女的生理性铁易丢失,是女性缺铁性贫血好发的另一重要原因。
因为是中青年人群需要警惕的疾病,还要提醒这部分人群,不要自认为“我年轻,身体壮,不会有大毛病”,如果血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平均体积偏小,不要轻易忽视,要重视并定期复查,监测其到底是否为小细胞性贫血。而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面色无华、头发干枯、形体消瘦的人,更应该想到定期体检、进行血液检查。现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在各类医院的化验室普及使用,抽取少量血液就能检测出至少二十几项数据,让医生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怀疑是缺铁性贫血,还应该做血清铁及铁蛋白方面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