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02月24日> 总第1099期 > 18 > 新闻内容
控糖做好“四个一”
健康时报记者 韦川南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4日  查看次数:  

 

  受访专家:郑少雄,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擅长:糖尿病、骨代谢、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甲状腺、性腺疾病的诊治

 

  图为郑少雄大夫(右)在出门诊。

  我国糖尿病的患者,二十多年来以200倍的速度在增长。

  “八十年代时,我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只有0.67%,九十年代中期,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调查,糖尿病患病率约2.5%,2007年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是9.7%,到2010年,18岁以上的成年人病患病率已增长到11.6%。这个增长速度是非常可怕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郑少雄介绍。

  而造成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近几十年来急剧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上升。因此,郑少雄建议,防控糖尿病,日常要做好“四个一”。

  一个不能多:

  果糖过多有风险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郑少雄提醒,在饮食控制上,很多人的认识还有些片面,认为光限制热量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医生也这么认为。其实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还包括种类的选择。

  “最近的很多研究表明,果糖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最大的一种食品。果糖会造成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造成尿酸的增加,此外它还可以改变人的饱腹感、增加脂肪聚集,特别是腹部脂肪聚集,造成脂肪肝。”郑少雄分析道。

  “同样100g的果糖、100g的葡萄糖、100g的淀粉,他们对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相差很多。有啮齿类动物研究发现同样热量的碳水化合物,果糖会造成糖尿病,葡萄糖和淀粉就不会。”郑少雄说。

  所以在吃果糖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像蜂蜜、某些水果中都含有果糖。当然不是说水果就不能吃了,只是说要限制量。

  一个不能低:低血糖让一位病人昏迷了五年

  糖尿病患者,要避免并发症的损伤,必须要做好血糖管理。这包括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血糖波动。郑少雄教授介绍,“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并发症下降20%。长达13年的STENO2研究证明,强化降糖,把糖化血红蛋白降到6.5,强化降压到130/80mmHg,加上阿司匹林和ACEI降压药,可以减少心血管风险达59%。”

  在血糖管理中,糖尿病患者不主张用太多的药物,但建议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相互搭配,这样获益更多,并且很安全。像今年的SAVOR研究就证明,已经有过冠心病,甚至是心肌梗塞、搭过桥的病人,加一个降糖药沙格列汀和不加的患者做对比,不会造成更多心血管事件增加。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大型的、针对多样化患者人群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终点研究。

  但在这个管理中,患者一定要注意不要出现低血糖,因为低血糖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因此病人要进行血糖监测,包括自我血糖监测和饮食控制。出现低血糖后病人会感觉头晕、心慌、出汗、饥饿感甚至昏迷,“我有一个20多岁的糖尿病人,由于低血糖,已经躺在床上五年了。在圣诞节前夜,想好好的度过假期,她戴着胰岛素泵入睡,结果第二天没有能起床吃早餐,可是泵还在继续工作,结果病人昏迷了两天后家人才发现,经过抢救,生命保住了,可是至今还是没有主观意识的病卧在床,事事离不开家人。”郑教授在讲到这件事时,感觉非常遗憾。

  避免低血糖主要是要采取好预防措施,比如三餐前测好血糖,将一日三餐改为五餐,使血糖波动小,对血管的损伤就会减小。此外,还有一些病人,血糖宁可稍高一些,也不要出现低血糖,比如有多种合并症,多脏器损害,肿瘤病人、心血管疾病和反复发作低血糖者等,都应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一个不能高:体重管理最重要

  很多人认为,预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是要少吃动物脂肪和糖,事实上做好体重管理才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因为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肚子细腿,是造成胰岛素抵抗最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对于空腹血糖受损的人群来说,如果体重能下降5%~7%,可有效预防糖尿病。”郑少雄教授介绍。

  在体重管理中,控制饮食总热量的摄入是首先要做好的。总热量的摄入标准因人而异,要根据人的胖瘦和从事体力活动的级别来设定。基本计算公式为标准体重(身高减去105)×30大卡。如果实际体重为标准体重,且从事轻体力的办公室活动,就可以直接用基本公式计算出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如果实际体重已经超出了标准体重的10%~20%,则在30大卡基础上减5个大卡,如果是瘦人,就增加为35大卡。若从事强体力劳动,同理也增加每公斤的大卡数。

  体重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2)和腰围也是衡量体重和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

  此外,运动也是体重管理中不可忽视的,而且运动还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运动方式提倡以有氧运动、中等强度运动为主,例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上下楼梯、跳绳、健身操、太极拳等,每周不少于150分钟。

  这里要提醒的是,对于已经患了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如果要参加晨练,糖尿病患者应在运动前测血糖,若血糖低于6,应避免晨练。在运动强度的选择上,可以根据运动时脉搏次数来判断,运动时脉率(最大运动强度)=安静时脉率+(210-年龄-安静时脉率)×100%,或运动时脉率(适宜脉率)=170-年龄。运动时的脉搏次数以达到适宜脉率并不超过最大运动强度脉率为宜。另外,也可根据运动时的感觉来判断,以运动时有累的感觉,但并不吃力,休息后即可恢复体力,而且食欲睡眠良好,第二天精力充沛为宜。

  一个不能少:

  餐后血糖不能少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国际糖尿病图解中,全球3.8亿糖尿病患者中,有46%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糖尿病,亚太地区(包括中国)此数字为54%。据宁光教授等去年9月发表的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在我们国家有11.6%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只有3.5%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不知道的比例竟然高达69.8%!而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的人,使用药物治疗的只有1/4!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有近1/3的糖尿病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因此不会主动就医或检查。即使查体,一般体检查的多是空腹血糖,而不做餐后血糖,更不会做糖耐量试验。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检测,这会漏诊不少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餐后血糖增高远远早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有不少人,空腹血糖检查是正常的,可餐后血糖已超过糖尿病餐后诊断指标。

  一般空腹8小时测血糖≥7.0或餐后两小时测血糖≥11.1就可以考虑糖尿病,没有任何症状的需要在另一天复查。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11.0之间就是糖耐量低减。空腹血糖6.1~6.9之间是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前期包括糖耐量低减和空腹血糖受损的人。

  如果能在糖尿病前期时就改变生活方式,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早期治疗很重要,血糖完全降到正常,达到临床缓解是完全可能的,即使暂时不用药,血糖也是可以波动在正常范围。“我国翁建平教授非常著名的研究发现,早期糖尿病如果强化干预,把血糖完全降到正常,经过一段时间后,停止治疗,只要采取正确的饮食方式和运动管理可以使血糖恢复正常。这样虽不能说是根治了糖尿病,但将血糖控制在了正常范围。我们医院在临床上也有这样的例子。”郑少雄说。

  他建议,血压高、血脂高、肥胖、冠心病等高危人群不光要查空腹血糖, 还要做糖耐量筛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