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医生介绍,过敏性疾病的发作,有时与接触过敏原剂量的多少没有直线关系,有些人遇到一丁点儿的过敏原也会引发很严重的过敏。比如有些对海鲜过敏的人,误食添加了一些虾粉、鱼粉的加工食品,就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有些对花粉过敏的人群,甚至吃苹果等蔷薇科的水果,也会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如皮肤痒、嗓子痒、口唇肿、舌头肿。据环球邮报报道,加拿大一个患有花生过敏症的15岁女孩,在接吻过程中接触到男友嘴中的花生酱,最终导致过敏性死亡。
“过敏性人群明确知晓了自己的过敏原后,一般不会主动吃这类食品。但一些食品中含有的隐匿性过敏原常常被人们忽略。曾有一位家长给孩子吃从店里购买的梅干菜包子,小孩吃完马上出现窒息、过敏性休克等情况。原来他会对核桃过敏,而包子里含有不少切碎的核桃。”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尹佳介绍说。
很多人发生过敏的时候,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东西过敏,只能通过他吃过的食物、接触过的外界物品来反推,可见食物中不标注过敏原,其潜在健康风险有多大。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何梅研究员谈到,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比较容易发生过敏,特别是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随着孩子胃肠条件慢慢完善,过敏的症状可能会减轻。洪莉教授补充道,过敏原信息提示对成人和儿童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儿童,他们往往缺乏自我识别的能力,因此,儿童常食用的食品更加要强调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市质监部门曾发布《亚运会食品安全食品过敏原标识标注》,对供应第16届亚洲运动会和第10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的食品中过敏原标识标注的原则和内容曾做出过严格规定。而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就首次对食品过敏原信息进行标注。根据《DB11/Z 521—2008奥运会食品安全食品过敏原标识标注》中的规定,在第29届奥运会(包括残奥会)期间,应该对含有谷蛋白的谷物、甲壳类、贝类动物产品、蛋类、鱼类、花生、大豆、乳制品、坚果类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调料、10mg/kg或更高浓度的浓缩亚硫酸盐等配料的食品进行过敏反应信息标示。
亚运会、奥运会期间要求那么高,一方面是因为运动员的特殊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包装食品标注过敏原是强制要求。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对各国建立食品标注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公布的《预包装食品通用标签标准》中规定,对已知的导致过敏反应的食品和配料应始终加以说明。
我国于2012年4月20日开始施行《标签通则》,其中就增加了食品中可能含有致敏物质时的推荐标示要求。但在这份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中,对于致敏原标识的要求,却是“鼓励企业自愿标示以提示消费者,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是强制性要求。
中国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正因为目前过敏原信息是非强制性的“建议标注”,有的企业认为既然不标也不违法不违规,而标得太清楚反而会影响销售,所以干脆不标。
其实,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过敏原信息标准都是强制性实施。欧盟国家在现行的食品标签法规中要求对过敏原应明确标出,任何过敏物质不得隐瞒;美国在2006年实施的《食品过敏标签和消费者保护法案》中,要求必须在食品标签上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标示过敏原,对于含有未声明过敏原的产品,美国FDA可能会要求产品召回;日本2001年修订的《食品卫生法》明确提出在容器和包装上必须注明导致食物过敏的成分,包括5种强制性标注和19种指导性标注食物。
标注过敏原
能体现企业社会责任
那么为何我国对过敏原信息标示目前还是“推荐建议”呢?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韩军花研究员曾参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她介绍:“我国目前对于过敏源信息标示要求是推荐标注,这主要因为食品过敏的发生率有多少还没有摸清楚,现在相关的研究和统计正在进行中。”
韩军花表示,我国居民营养与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居民蛋白摄入不足,而多数过敏物质都是优质蛋白来源,因此强制标示可能会导致居民不必要的恐慌。
一位食品营养专家介绍,我国人群饮食习惯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主要对动物来源的蛋白过敏,而西方以植物来源的蛋白过敏为主。这或许是我国尚未要求强制标示的一个原因。洪莉教授却表示这种说法尚没有足够研究证据。
“一项强制性标准的施行,要根据我国现状及研究情况,综合考虑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带来的效益。”韩军花研究员表示,新版《标签通则》中标示过敏原信息的要求是新加入,因此需要逐渐从法规上予以完善。
何梅研究员也认为,“强制性国标里推荐性内容,一般会根据这段执行时间的情况,综合判断后看是由推荐变为强制,还是强制变为推荐。”
董金狮介绍,过敏原信息提示仅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食品企业的包装成本,不会给食品企业生产技术、流程等方面带来影响。湖南省营养学会理事长胡敏予教授强调:“过敏原信息标示是给公众健康的一个提示,更是给过敏体质的人一个健康保护,这是企业保护公众健康负责任的态度,知名大品牌食品企业应该有这种社会责任。特别是一些特殊来源的蛋白质,更要着重标示。”
何梅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如果购买食品时,发现其中没有明确标示过敏原信息,可以从食品标签配料表中进行识别,有相关食品过敏经历的人应当注意避开。
洪教授提醒大众,当怀疑某种食物引起过敏时,应当回避食物2周以上,若症状缓解后,再与小量的该食物接触又出现同样症状,就应高度怀疑,以后注意避开。如果症状并未得到缓解,或再次食用同一食物并不出现症状,那该食物导致过敏的可能性就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