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病了,很多新手家长可能会手忙脚乱,即使来到医院也会言语无措,没办法准确回答医生的提问。这样的家长可以事先记住七个关键词,依次展开就可以说清楚孩子的问题。
第一件事儿是时间,即患儿发病的时间、间隔时间和病情加重的时间,尤其是患急性病时,病情变化快,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准确叙述时间对区别疾病有实际意义。对于主要症状,家长应尽量说准确,如“咳嗽、流涕3天”“腹痛、腹泻1小时”等,而“从奶奶家回来就发热”、“我下班回家挨孩子就喊肚子痛”之类的表述就不准确。
第二件事儿是状态,患儿发病时四肢活动是否自如、颈项是否发硬、神智是否清楚;有无烦躁不安、哭闹、嗜睡、昏睡等现象;咳嗽的剧烈程度、有无哮鸣音、有无痰以及痰的颜色和稀稠性状等;呕吐物是溢出来的,还是喷射出来的等。
第三是体温,发热是许多儿科疾病的主要症状。如果就诊前已在家测过体温,应说明什么时候测的,测过几次、最高达多少度。如果还没来得及测,可以凭手感,用有点热、烫手、滚烫等词语,大概说明发热的程度。另外,注意患儿发热有无规律性、周期性以及手心、脚心、手背的温度差别;发热时有无抽搐、有无出疹子等症状。
四是饮食,根据患儿的病情,说明患儿饮食的增减情况、间隔次数的变化,以及有无饥饿感、饱胀感、厌食、停食等情况,同时说明患儿喝水情况,如口干舌燥才喝,还是总想喝水。另外,还要说明患儿发病前是否吃不洁食物、喝生水、吃剩饭和剩菜等;发病后有无吃泥土、石子、煤渣等食癖现象。
五是大小便,如果患儿腹泻,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其排便的次数、形状(如稀水样、米汤样、蛋花汤样)、形状(如黑便、黏液便、脓血便),粪便有无腥臭、恶臭或其他特殊气味。如果还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发冷厌食、乏力、恶心、呕吐、鼻塞、流涕等症状,也应说明。
六是睡眠,患儿睡眠变化是比较容易观察的。首先是睡眠时间,其次是睡眠的状态,是正常睡眠还是昏睡、摇叫不醒或是稍有动静就不能入睡,睡眠中有无惊叫、哭泣等情况。对于婴幼儿,还要注意是否需要他人搂抱、抚爱才能入睡等情况。
七是病史,包括患儿的患病史及家庭成员的病史。如患儿以前得过什么病、治疗效果如何、有无后遗症、吃过什么药、有无药物过敏史等。
有时还需要说明孩子出生时的情况;若患儿已上幼儿园,还应讲清有无其他孩子患传染病及类似疾病。特别要说清患儿此次发病的可能诱因,如疲劳、受凉、过饱及意外伤害等;此次就诊前已服过什么药、剂量多少,以免短期重复用药而引起不良反应。如果患儿的病情比较复杂,那就按发病的前后顺序、病情的进展情况,统统向医生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