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12月05日> 总第1078期 > 23 > 新闻内容
北中医三院抽血室隐患不少
健康时报调查组记者 刘世杰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5日  查看次数:  

  北京读者杜女士向健康时报反映,前段时间到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做抽血检查,感觉医院的操作不太规范。根据杜女士的提示,记者多次前往北中医三院的抽血室观察,发现问题还挺多。

  抽血环境冷嗖嗖 这家医院抽血室就在一楼大厅,设置在一个约高2米、宽1米的布式屏风后。为了取暖,医院在抽血窗口内外各放置了一台小太阳取暖器。但是因医院入口进出人员较多,依然能感觉到冷嗖嗖。

  一位抽完血的老人正在跟护士抱怨:“这里离大门口这么近,你们不能把抽血室换个位置?这么冷的天,我们很容易感冒的。”屋内的护士则无奈地回答:“我们以前给医院领导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没用,你们也可以给医院反映,可能比我们说话管用”。

  许多静脉采血患者为了把袖子捋起,不得不将棉衣脱掉。窗口玻璃上的纸条提示,抽血结束后需按压5~10分钟。然而为了缩短这个“挨冻期”,不少患者抽完血按压几十秒就将棉签扔掉,匆匆穿上了外套。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检验科主管检验师束国防提示,患者抽血后按压时间短,伤口可能还没愈合,有继续出血和感染的风险。一些特殊病人,如血小板少,凝血能力差的患者,应按压更长时间。

  抽血操作不合规 记者前后三次去该院,在累计近八小时的观察期间,北中医三院抽血室护士自始至终没有戴橡胶手套,接连给几个患者抽完血后才会洗一次手,对应的垫巾和止血带则很少更换。

  走访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的抽血室,记者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情形。护士都戴着橡胶手套,止血带一人一根,抽完一个人,护士就会随手翻过一张垫巾,再顺手用旁边放着的消毒液对手套消毒。

  记者查询发现原国家卫生部早已出台了医院采血流程的标准。根据2000年出台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检验科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一带”即指止血带,“一巾”即指垫巾。而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更要求:“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规范化抽血是为了防止肝病、艾滋病、皮肤病等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在患者和医生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已退休的上海瑞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董永勤介绍。在抽血过程中必须要严格做到“一人一针一巾一带”,通常医院也会要求护士在抽血过程中戴橡胶手套,为每位患者抽血前做到洗手消毒,及时更换橡胶手套。这些举措既能保护患者,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医务人员感染。

  血液样品送检存隐患 抽完血后该医院抽血室的护士还会让部分患者自己将血液样品送到三层的检验科。一些患者为了赶时间,一边按着止血棉签,一边拿着自己的外套、手包和血样赶往三楼。

  标本的运送是检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般医院都会对样品的运送制定标准的流程,束国防强调,血液样品的运送是应该由专门的医务人员通过血液样品运送箱送到相应的部门检测。由于有的病人行动不方便,对医院环境不熟悉,从服务的角度讲,一般不会让患者自己送检血液样品。另外患者自己送检血液样品,也会有溢出、污染的可能,造成疾病传染及检验结果受影响的风险。  

  送完样后,大部分患者会按着止血棉签,坐在检验科门口的三个座椅休息会儿。因座位附近也没有垃圾桶,休息完后,一些找不到垃圾桶的患者,随手就将止血棉签扔到了座椅上。

  三次来到北中医三院,记者均看到这排座椅上落有带血的棉签。其中一次,医院清洁人员对座椅上的带血棉签进行了清理,但只是把棉签从座椅上拿走,并未擦拭和消毒。

  记者以患者身份向北中医三院办公室反映,工作人员称,“抽血环境冷这个问题确实存在,的确有待解决。我们和医院有关部门反映过,也探讨过。是否每次要更换垫巾、止血带,以及送样等问题,我们会和护理部沟通情况,严格按照相关的流程和规范操作。”

  而主管这家医院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管理处则回应称:“止血带、垫巾确实需要一人一换,抽完血后医务人员也要洗手消毒。具体情况等了解核实后会尽快予以回复。”

  链接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前身是建于1964年的冶金医院,2006年7月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医院曾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感谢杜女士为本报提供采访线索,线索费100元近期汇出,并赠送本报精华本一册,请注意查收。——责任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