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空气污染对公众的健康损害究竟到了何种程度?这目前还是悬念,缺乏量化的证据。
2013年10月28日,国家卫计委印发《2013年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工作方案》,提出将通过三至五年,建立覆盖全国的雾霾健康影响监测网络,掌握不同地区PM2.5污染特征及成分差异,了解不同地区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状况。该项目本年度即获得国家财政4300万元的投资。
这意味着,雾霾的健康影响研究终于迎来“国家队”。执行该网络具体工作的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下称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多位环境学者认为,上述方案如果能得到严格落实,监测和分析方法如果科学、合理,那么三至五年之内,中国官方有望初步掌握全国空气病情形。
美国空气病标准不适合中国
有中国学者参与的《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的中国部分显示,2010年中国有124万居民死亡与空气污染有关,其中61万为脑血管疾病,28万为缺血性心脏病,20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4万为肺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说,上述研究初步提示了中国的空气健康问题,但其实仅是一种评估,证据较为单薄。原因是国内的相关环境和健康数据较少,难以较好对应。
1973年,哈佛大学在美国东部的六个城市选择了8000名居民,对大气中PM2.5浓度对居民死亡的影响进行了14年~16年的跟踪观测。研究结论证明, PM2.5 浓度增加,日常死亡率也会相应上升,尤其是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美国癌症协会开展了另一项队列研究表明,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 可使总死亡率增高4%、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6%和肺癌死亡率增高8%。
这两项研究,成为美国空气污染治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国家队”的负责人之一、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副所长徐东群表示,上述结论有重要参考意义,却并不能简单地适用于中国。
中国的情况与美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首先,由于污染来源与国外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的细颗粒物组分可能较国外更为复杂。其次,由于空气污染长年居高,中国人群的暴露水平显著高于国外人群,国外现有研究均在较低浓度范围内进行。第三,中国人群与国外人群在易感性上存在差异。
因此,中国亟需持续多年的人群观察数据,这只能依靠雾霾健康影响的队列研究。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空气室主任吴亚西表示,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问卷,以了解不同人群的出行模式和空气污染的暴露量,将来还打算在重要的几个监测点招募志愿者佩戴采样器设备,计算他们一天吸入PM2.5的量,得到最真实的暴露水平。
徐东群表示,监测网络期望能从不同区域中找出差异,包括PM2.5及其成分的差异,对人群影响的差异,找到易发疾病或敏感人群。这样,相关部门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干预措施。
绘出中国空气污染健康地图
学界固然对全国监测网络抱有极高期待,但也有着诸多担忧。
最大的担忧是数据获取与使用问题。杨功焕表示,这个研究第一是获取数据的问题,是用环保部门的现成数据?还是自己再测一套环境数字?怎样收集健康数据?这些数据还必须得有清晰的标准和定义。然后就是如何把这两方面数据进行有效地关联,这方面挑战性很大。
对卫生部门来说,例如传染病、死因监测等方面,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全国性网络,但一旦涉及到环保数据,疾控部门并不占优势。
“环境数据对于他们来说将是个大问题。”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对财新记者表示,环保系统与卫生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共享的问题由来已久,同样,环保系统的研究机构试图进行污染健康损害的研究时,健康数据的不透明也是他们最头疼的。
有业界专家指出,将空气污染与健康关联,需要科学有效地排除其他众多因素,例如高血压、吸烟、饮食习惯等,需要十分科学周密的设计,否则经不起时间和业界检验。
多年研究空气健康问题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则介绍,隶属于卫生部门的中国疾控系统有着死亡和慢性病方面的数据优势。希望他们最好能用国际上成熟的空间分析的方法,做一个中国空气污染健康地图,就像美国官方用大数据做出的全球PM2.5地图那样。中国的数据也应该可以做出国际水平的地图。
财新《新世纪》 2013年第45期,崔筝、张霞/文,王玲对此文亦有贡献,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