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鼻综合征(empty nose syndrome),因前不久的温岭杀医事件为公众所知。其病最具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矛盾性鼻阻。从1994年美国梅奥诊所的Eugene Kem和Monika Stenkvist提出空鼻综合征概念,至今有关这个疾病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及报道相对有限。因而不少医师怀疑空鼻综合征是否真正存在,抑或将其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躯体化症状。现在,让我们来逐一分解一下这个让人抓狂的疾病。
诊断不妨做棉片试验
对于空鼻综合征,目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较多学者认为,空鼻综合征是一组最常见症状(矛盾性鼻阻、呼吸困难、鼻及咽喉部干燥、嗅觉减退、抑郁)的组合出现。临床医生做鼻腔检查多可以看到鼻黏膜干燥、苍白(存在黏膜鳞状上皮化生的潜在可能),有时伴有鼻痂形成,鼻腔多宽大通畅,伴有鼻甲组织不同程度的缺失。
还有一个对诊断很有帮助的检查手段:棉片试验。将合适大小的棉片以生理盐水润湿,置于鼻腔内准备行鼻甲修复或移植的部位,令患者自由呼吸,20~30分钟后,主观症状有明确改善者,支持空鼻综合征诊断。
我们的鼻腔怎么了
几乎所有的空鼻综合征患者都曾接受过某种形式的鼻甲手术。Chhabra和Houser通过对既往空鼻综合征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发现空鼻综合征的发生与鼻甲手术操作范围并无直接关系。空鼻综合征在下鼻甲完全切除术、部分切除术、黏膜下切除术等患者中均有发生。
已有研究证实空鼻综合征患者鼻腔对空气的加温、加湿功能受损。可具体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缺遮挡?目前普遍认为,整个呼吸道阻力的50%~80%来自于鼻腔阻力。鼻腔阻力的下降,气体与黏膜表面的压强差随之减小,致使鼻肺支气管反射功能异常,肺功能恶化,患者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
目前仅有少数相关理论推测,中鼻甲切除术后,缺少中鼻甲的遮挡,吸气时更多的气流以湍流形式接触翼腭神经节,这可能与患者呼吸相关的头痛有关。
损神经?根据以往文献数据,多数学者推测下鼻甲切除术后仅约20%患者出现矛盾性鼻阻等。推测术后空鼻综合征的发生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手术操作使分布于黏膜表面的感觉神经受损;受损神经再生障碍。
有学者推测,手术可损伤某种或某些特定的鼻腔感觉神经末梢(与鼻腔通畅程度主观感受的产生有关)。也有人认为,鼻甲对鼻腔黏膜感觉神经再生起到重要作用,鼻甲切除后,可能会造成上述神经再生障碍,从而出现鼻塞。
空鼻综合征的发生难以用单一原因解释。现在,越来越多医师认可,除处理鼻腔内肿瘤外,应尽量避免行鼻甲完全切除术,以减少空鼻综合征的发生。
摘编自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年10月第47卷第10期综述《空鼻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狄梦阳、高志强、吕威/文
相关阅读:空鼻症还能再分四型
下鼻甲型:最为常见 下鼻甲型多见于下鼻甲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后,矛盾性鼻阻及严重的鼻腔干燥在此型患者中最为普遍。
中鼻甲型:尚存争议 中鼻甲型患者以呼吸相关疼痛最为多见,矛盾性鼻阻、鼻腔干燥、鼻痂形成等相对下鼻甲型少且轻。目前存在一定争议。见于中鼻甲手术之后。
中-下鼻甲型:最为严重 有学者将其描述为医源性残疾,患者临床表现多类似于下鼻甲型,可有鼻瘫痪表现,抑郁、嗅觉减退或缺失的发生率亦较前面两型高。见于中鼻甲和下鼻甲同时切除后。
无鼻甲缺失型:最易误解 部分曾接受鼻甲手术的患者,检查虽无鼻腔组织缺失,却存在矛盾性鼻阻、注意力难以集中、慢性疲劳、沮丧、易怒、焦虑、抑郁等。棉片试验症状可明显改善。此型可能与鼻甲手术造成鼻甲对气流感受能力下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