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刚出现“槟榔致癌说”,时隔不到两个月,舆论骤然转向,槟榔从“一级致癌物”咸鱼翻身变为致癌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记者多方调查采访,却发现槟榔企业、口腔专家各执一词,甚至有发布致癌观点的专家遭到生命威胁。
迷局一:仅仅两个月观点相反?
今年7月,有媒体报道称槟榔为“一级致癌物”,被列入“黑名单”。“一级致癌物”的说法来自于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调查报告。
当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副主任张胜作为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湖南)的口腔癌,60%左右都是跟吃槟榔有关。”
而短短两个月之后,业界对于槟榔的看法,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得出完全相反的观点,而重要依据之一仍然是IARC的报告。
9月22日,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槟榔消费区患口腔癌人数与全国没有差异”。记者还采访了5位重量级专家,称作为槟榔食用大省的湖南省“口腔癌的死亡率,与全国的口腔癌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
此次报道中,记者采访了国内口腔医学泰斗级的专家章魁华,章魁华曾作为2003年中国大陆唯一应邀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所召集的槟榔专题研究会,据他表示,2003年 IARC会议上的一个定论是,咀嚼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亚硝胺,只要不和烟放在一起嚼,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
事实上,“槟榔致癌说”在国外学界早有定论。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IARC(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在2003年8月7日特别刊物第85卷中,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此结论令医学界长期以来对嚼食槟榔与致癌之间因果关系的怀疑得到了明显的确认。
而早在 1985年,IARC进行的一项评估认定,咀嚼槟榔制品和烟草对人体有致癌作用。2003年,IARC所作评估则进一步得出结论,认定咀嚼槟榔制品,即使并不同时咀嚼烟草,也还是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IARC的结论如此清晰,为何曾经参与2003年评估的章魁华教授的说法,却与之完全相反?
迷局二:口腔专家为何集体封口?
时代周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多名之前持“槟榔致癌”观点的专家回绝了采访,甚至有些专家对记者透露遭到外界威胁和封口。
为了进一步确认槟榔是否致癌,时代周报记者试图联络,长期以来都明确持有“槟榔致癌”观点的专家,然而在舆论转向之后,这些专家的发言却变得颇为谨慎。
2011年,湘雅附二医院口腔科主任吴汉江教授也对媒体称,研究槟榔问题的几个教授,包括他本人,都受到过威胁,不准发声。
不但是口腔科医生,连律师面对此问题时都相当谨慎。
“医生们不愿意说,也不敢说了。熏制和添加剂不会降低槟榔致癌毒性,我走访了很多医院、患者,我当然知道真实的情况。”湖南槟榔消费者维权第一案的代理律师陈平凡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道,“我曾受到威胁,如果继续打槟榔官司,小心你的命。”
而舆论的转向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承认“槟榔致癌”对于槟榔产业将带来巨大的打击。
据了解,自今年的“槟榔致癌说”披露以来,海南槟榔青果的收购价格应声下跌,农户损失惨重。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仅槟榔青果这一项,就使得全海南种植槟榔的230万农民减收30个亿,是笔不少的收入。
迷局三:致癌数据缘何遭质疑?
湖南省多家槟榔企业高管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都不认可IARC研究报告的结果。原因主要在于,IARC的报告并没有在湖南湘潭地区取样。
而湖南省口腔癌数据则成为另一个争论焦点,“我们湖南省的口腔癌的死亡率,与全国的口腔癌的死亡率,是没有显著差异。”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防治科主任医师刘富强表示。
对于这一观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安全博士钟凯给予了驳斥,“湘潭人口腔癌的死亡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么口腔癌的发病率呢?”
钟凯认为刘富强的说法是混淆概念。“比方说,吸烟的1万人有100人癌症,死10人。不吸烟的,1万人有10人癌症,死1人。癌症死亡率一样,都是10%。癌症发病率差10倍。”钟凯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
数据显示,湖南地区的口腔癌患病率,即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正呈逐年上升之势。1985年,湘雅医院口腔科主任翦新进行的调查显示,从湘潭市榔咀嚼者OSF患病率为0.96%。
而到了2009年,湖南湘雅第二医院凌天牖教授组织的流行病调查显示,整个湖南省槟榔咀嚼者OSF患病率为6.81%。湘雅医院口腔科另一项报告亦显示,而长沙地区槟榔咀嚼者OSF患病率为7.03%。
链接:
槟榔国标急需出台
槟榔产业失控的根结在于“无据可控”。截止到2012年,我国槟榔产业产值已经超过百亿元,但对于槟榔生产、食用却没有任何说明和标准。
槟榔致癌在国外学界早有定论,但在国内争论十几年,却一直没有权威部门发声,乃至企业屡次受损、专家相互掐架,实在不应该。事实上,“槟榔致癌”并不可怕,因为其具有成瘾性,就算致癌仍然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在槟榔流行的印度,商业化生产的槟榔果已被要求贴上明显的警告标签,恰如“吸烟有害健康”,而印度的槟榔食用者对此表示欢迎。可怕的是为了一时之利,用各种手段试图掩盖槟榔致癌的事实。这不但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且从长远看,对于槟榔产业的发展并不利。
而从目前来看,我国一直将槟榔归为食品进行管理的现状急需改变,政府对于槟榔产业的监管不容缺失,而国家标准的制定,是槟榔走向可控的必由之路。摘自10月17日《时代周报》,董萍、谢晓玲、覃 硕/文,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