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十八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2013年9月13日~17日)眼视光学中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城市小学生入学时,就有近20%的学生近视。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小眼镜”族,家长在护理中往往存在很多误区。
“用时戴上,不用时摘” 家长常对“小眼镜”说的一句话是“用时戴上,不用时可以摘掉”。这句话本身是没错的,但得看情况。
近视眼看近处,不戴眼镜会看得更清楚、更省力,可以理解为“不用时”。近视眼看远时不清,戴镜后视网膜上才会形成清晰的成像,那么看远就是用的时候了。但大众对这句话有个认知偏差,家长和孩子很容易理解为上课是用的时候,下课后就没用了。于是孩子们上课戴眼镜,下课摘眼镜。这就跟矫正视力背道而驰了,因为孩子们下课后只有戴着眼镜看远才是控制近视发展的根本。
即便如此,“用时戴,不用时摘”的做法也还有条件,如果孩子是真性近视,则需要一直戴镜,因为真性近视不可逆,控制其发展最有效的就是戴镜矫正。而孩子若是假性近视,平常可不戴,用时戴。
怎么判断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呢?当儿童的视力低于1.0但高于0.6时,多户外活动就可以。但当孩子视力低于0.6时,就可能有真性近视出现了。
“一边添水,一边加柴” 面对“小眼镜”,家长会饥不择食般地给孩子寻求各种抑制近视发展的方法,比如耳穴贴敷、近视训练仪、角膜塑形镜……
因此,在孩子放假期间会看到一种奇怪现象,一边给孩子试验各种矫正视力的方法,一边放任孩子流连于手机、平板、各种游戏机,这样的事情无异于“一口锅里,一边添凉水,一边加柴”。
控制近视就好比控制那口锅里的水温,锅底的火还在熊熊燃烧,仅凭往锅里兑凉水是无法保持水温的。除非,釜底抽薪——找出孩子近视的原因并控制趋势。
近视为何会发生?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视和青少年时期近距离用眼负荷增多密切相关。因此即使控制近视的“武器”再先进,如果依旧过度用眼,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抑制近视发展。所以说,控制近视关键在于自己。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