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9月26日> 总第1060期 > 22 > 新闻内容
养心的智慧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6日  查看次数:  

  人生在世,最可贵的修炼,就是素心无尘的境界。人如果有智慧,会活得很明白、很自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尘不染,清楚照见周围的环境,照见自身的能力、学识、因缘;对身外的名利宠辱看得透、看得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意看低自己,只是不动不摇,坦然平和地行走。

  痛苦,源于盛它的容器

  一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禅师为了使他开悟,派弟子到集市买一袋盐。当弟子回来后,禅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禅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眉道。

  禅师呵呵地笑了。

  随后,禅师领弟子到一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入湖里,然后说道:“现在尝尝湖里的水。”

  弟子弯腰掬起一捧水尝了尝。“什么味道?”禅师问道。“甘甜可口。”弟子回答。

  “你尝到咸味了吗?”禅师又问。“没有。”弟子答道。

  禅师对弟子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是的,生活中的痛苦就好像是盐,它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品尝同样程度的痛苦时的感受取决于我们把痛苦置于何地。

  痛苦之于心灵,恰如盐之于容器。将痛苦之盐放进一杯水,你品尝到的唯有饱和后的苦涩;将痛苦之盐投入一片湖,你品尝到的尽是稀释后的甘甜。

  知止,甚于知足

  “知止”虽寥寥二字,却蕴涵着无限的深意与禅机。

  禅门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和尚,身边聚拢着一帮弟子。有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个个垂头丧气。

  惟独一个小和尚与师父坦然相对。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

  “弟子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就顺手把树上惟一的苹果摘来了。”

  老和尚责问道:“出家之人怎能妄取无本之果?”小和尚答道:“师命有所不从,皆因尘缘不际,造化弄人,虽初衷未果,然弃不期之期,得天意而顺其自然。”老和尚畅然。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不失为一种智慧。

  在商界,不乏懂得“知止”之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富可敌国时,向世界宣布他将从2008年1月1日起,不再打理公司日常业务,转而投入他和夫人共同创建的比尔·盖茨夫妇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知足”是由人,“知止”是由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一念起,知止,不被带走;一念失,知止,如如不动。

  摘自《宽怀》,印心居士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内心,摆正不晃就好

  古时候的得道高僧说:“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阶前的竹影因风摇曳,扫不动一点尘埃;月光能够照穿澄澈的潭底,但它不会在水中留下痕迹。这句话的深意在哪里呢?它是告诉大家心不要妄动。

  外面的世界变化实在太快,昨日还是在辛苦农耕,今日就能上天地,昨日还是一穷二白,一日之间就能变得富有,人的心总是跟着外界的境遇起起落落,忐忑上下。我们可以观照一下自己的情况,比如说,有些人银行里的存款多了,心里就高兴得不得了,工作上的职位降了,就痛苦、郁闷,发牢骚。你的心上系着一根绳子,身外的遭遇一动,心就跟着跑。这样一来,活着当然就会觉得辛苦。

  真正的佛法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修心。修心要靠自己,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在平时的生活里,有意识地从外界把目光收回来,退到内心去,多花点时间和你的心去对话。这就像交朋友一样,你和自己的心处得好,跟它手握着手,端正笔直地站在一起,它就不会乱跑。

  摘自《宽怀:一诚法师谈人生》,一诚法师著,九州出版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