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界的指责,梦鸽说“儿子是忠厚孩子,错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很遗憾,确实不理想。我不知道别人看法如何,但是自己为人母,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有坏人会伤害自己的孩子,或者把孩子带上邪路。也因为这样,更明白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战战兢兢。因为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应对这个复杂社会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有些话是不能够说的,有些人,要尽量地远离。
在Facebook上看到香港的朋友们在分享一封信:一个家长对另外一名家长的投诉,起因是这位家长发现,在这些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游戏时,其中一个孩子特别霸道,不单单把玩具全部归为己有,而且还打那些想要和他分享玩具的同龄人。而最让这名家长担忧和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当这一切发生时,那个孩子的家长就坐在一边,对于孩子的作为视而不见。这投诉信最后提醒那位家长:孩子如何成长,父母的教育很重要,也因为这样,虽然和自己不相关,还是觉得应该写这封信。
一些留言认为,小孩子嘛,何必如此较真?看到这样的言论我会觉得非常担心。毕竟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社会环境当然重要,而这当中父母如何教养更重要,孩子的行为举止很多时候是父母是非对错观念的同步映射。
看到那些带着孩子在公共场合和别人大声吵架,甚至动手打人的父母,我会担心,这样的言传身教,孩子未来会不会有同样的暴力行为倾向?学术调查结果就显示,具有家庭暴力行为和倾向的人,他们的父母大多也有家暴行为。我采访过家暴的受害者,她说,自己的公公平时就会殴打婆婆,因此,丈夫惊讶于她提出离婚,因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过来的;而婆婆一直在劝她,夫妻不就是“床头打架床尾和”的吗?
也因为这样,当一个孩子出现行为差错的时候,是不是身为父母的先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教过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偏差,给孩子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在孩子出现坏习惯或者不检行为的时候,有没有及时提醒和制止?对待孩子,是不是毫无原则,而把这种无原则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同样在Facebook上,美国的朋友分享了一封信:一位美国妈妈写给儿子的信。在儿子选择在Facebook上宣布自己是同性恋之后,身为父母,和儿子的朋友们同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如果是我,会觉得非常伤心,当然,更会反省,为何孩子选择不和自己当面谈呢?而那位美国妈妈的信很短,她告诉儿子,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他的性取向而有任何改变。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一句话:提醒儿子,收拾房间里面的饮料罐头和茶杯,不要等到蚂蚁爬进去之后。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位无条件但有原则的妈妈。
无条件的爱,意味着当孩子犯了错,别人都不喜欢他,或者不接受他的时候,他会知道,自己的父母不会抛弃自己,就算自己的孩子做的选择,不是自己的心头好,甚至不喜欢,但是只要没有犯错,不涉及到是非,依然给与孩子选择的自由。而有原则,意味着不会对孩子犯的错视而不见,甚至颠倒是非黑白,强词夺理,或者利用手中的特权,为的就是帮孩子推卸责任。而想深一层,这是因为这些家长本身的固有思维,一旦发生问题,原因一定在外部,从来不反省自己。摘自9月16日《南都周刊》2013年第35期,图片由王婷摄 面对外界的指责,梦鸽说“儿子是忠厚孩子,错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很遗憾,确实不理想。我不知道别人看法如何,但是自己为人母,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有坏人会伤害自己的孩子,或者把孩子带上邪路。也因为这样,更明白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战战兢兢。因为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应对这个复杂社会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有些话是不能够说的,有些人,要尽量地远离。
在Facebook上看到香港的朋友们在分享一封信:一个家长对另外一名家长的投诉,起因是这位家长发现,在这些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游戏时,其中一个孩子特别霸道,不单单把玩具全部归为己有,而且还打那些想要和他分享玩具的同龄人。而最让这名家长担忧和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当这一切发生时,那个孩子的家长就坐在一边,对于孩子的作为视而不见。这投诉信最后提醒那位家长:孩子如何成长,父母的教育很重要,也因为这样,虽然和自己不相关,还是觉得应该写这封信。
一些留言认为,小孩子嘛,何必如此较真?看到这样的言论我会觉得非常担心。毕竟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社会环境当然重要,而这当中父母如何教养更重要,孩子的行为举止很多时候是父母是非对错观念的同步映射。
看到那些带着孩子在公共场合和别人大声吵架,甚至动手打人的父母,我会担心,这样的言传身教,孩子未来会不会有同样的暴力行为倾向?学术调查结果就显示,具有家庭暴力行为和倾向的人,他们的父母大多也有家暴行为。我采访过家暴的受害者,她说,自己的公公平时就会殴打婆婆,因此,丈夫惊讶于她提出离婚,因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过来的;而婆婆一直在劝她,夫妻不就是“床头打架床尾和”的吗?
也因为这样,当一个孩子出现行为差错的时候,是不是身为父母的先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教过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偏差,给孩子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在孩子出现坏习惯或者不检行为的时候,有没有及时提醒和制止?对待孩子,是不是毫无原则,而把这种无原则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同样在Facebook上,美国的朋友分享了一封信:一位美国妈妈写给儿子的信。在儿子选择在Facebook上宣布自己是同性恋之后,身为父母,和儿子的朋友们同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如果是我,会觉得非常伤心,当然,更会反省,为何孩子选择不和自己当面谈呢?而那位美国妈妈的信很短,她告诉儿子,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他的性取向而有任何改变。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一句话:提醒儿子,收拾房间里面的饮料罐头和茶杯,不要等到蚂蚁爬进去之后。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位无条件但有原则的妈妈。
无条件的爱,意味着当孩子犯了错,别人都不喜欢他,或者不接受他的时候,他会知道,自己的父母不会抛弃自己,就算自己的孩子做的选择,不是自己的心头好,甚至不喜欢,但是只要没有犯错,不涉及到是非,依然给与孩子选择的自由。而有原则,意味着不会对孩子犯的错视而不见,甚至颠倒是非黑白,强词夺理,或者利用手中的特权,为的就是帮孩子推卸责任。而想深一层,这是因为这些家长本身的固有思维,一旦发生问题,原因一定在外部,从来不反省自己。摘自9月16日《南都周刊》2013年第35期,图片由王婷摄
相关阅读:
孩子犯错家长只讲八句话
孩子犯错,家长只要耐心问问下面的问题,相信事情很容易得到解决。
第一句:“发生什么事情了?”看起来不起眼,但非常重要。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即使真是他的错,也会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句:“你的感觉如何?” 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如果希望孩子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需要先认可他的感情。
第三句:“你想要怎样?”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冷静地问他第四句:“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此时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荒唐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
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可以问他第五句:“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让孩子自己想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然后问第六句:“你决定怎么做?”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否则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接着问第七句:“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愿意去做。等到事情过去后,问最后一句:“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审检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摘自9月10日日本新华侨报网,泰 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