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婆搬来与我们同住已经两年了,都说婆媳不好相处,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总觉得那是有人不太孝顺老人造成的。但慢慢的,我发现事情并不是我想象那么简单。婆婆性格很倔强,很难接受别人意见。她每天都要站在椅子上擦玻璃,劝她不听,有时丈夫话说重了,婆婆就眼泪汪汪地说嫌我老了,没有用了,结果一次摔成骨折住院。期间我照顾她时,做什么她都不满意,真不知到底该怎么对待她才好?
这是一位朋友跟我诉苦时谈到的,我想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也让很多照顾老人的子女、护理人员不知如何是好。而老人之所以如此固执,背后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
行为习惯的影响 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流沟通,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甚至是愿意为什么样的人付出,都来自于自我的感受。进入老年期后,多年以来形成的各种人生信念,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形成相对固定的认知体系,会让外界感觉到老年人所特有的“固执”和难以相处。
不只是婆媳关系难处,很多子女和照料者、提供老年服务的医护人员等,都在生活和工作中对老年群体形成共有的独特印象。在沟通中固执己见,拒绝接触和认识新生事物,结果老年人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自身的利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过于自尊的影响 老人往往有比较强的自尊,一旦觉得自尊受到损害,会有强烈的挫折感,老人可能会采取一些并不理性的方式进行应对,进行言语甚至其他攻击。
很多家人对老人的这种表现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是老人对自身能力下降的保护性心理反应。老人会害怕老化和衰退,会不断在生活中证明自己仍然是可以的,不是没用的,更不是不被需要的。一旦他人对此有所怀疑或态度稍有不屑,由于挫折感和自尊的影响,老人就会变得脾气古怪、富有攻击性。
情感转移的影响 很多照顾老人的人会有这种感觉,无论如何忍让、无论怎样小心翼翼,老人还是看什么都不顺眼,甚至把脾气发到自己或完全不相关的人身上。这种情况实际上称为“替代攻击”,这往往是由于各种原因,老人无法将自身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引起愤怒的当事人身上,只能转移发泄到其他人身上。像朋友诉说的这位婆婆,对儿媳百般刁难,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儿子对她发脾气的缘故,而不得不将这份不满转移到儿媳妇身上。而这个过程,她本身可能都意识不到。
理解了老人的固执源泉,一旦老人蛮不讲理或出现攻击等,家人子女要尽可能保持冷静,克制自己不要马上加入到攻击行列之中,而是要深究其中的原因。等老人态度缓和之后,再进行解释说明。往往立刻的道歉,可以缓解老人的攻击行为,大多数老年人都不会过于严苛加以追究。平时要想办法多和老人沟通些他感兴趣的、让他高兴的话题,慢慢地赢得老人的信任,如果这些措施效果不大,可寻求老年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图片由IC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