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9月12日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文1万余字,从10个方面部署了35条措施,前34条措施主要讲政府怎么做,企业怎么做,各行各业怎么做,第35条讲到“环境治理,人人有责”。这一条,就把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心,引到切实履行责任上面。
每个人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污染了,人人躲不过。
人人有责,首先表现在每个人都是污染物的排放者。科学研究证明,空气中的污染物来自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扬尘、各种化学产品的挥发等等。有人说,我不开工厂,也不开车,不使用化学产品,更不是盖房子的,凭什么说我排放了空气污染物?可是,你总要穿衣、吃饭、坐车、住在房子里,冬天用暖气,夏天用空调、电扇。生产你要用的生活日用品,离不开燃煤发电、汽车运输、建筑耗能,它们排放的污染物,难道与你没有关系?
既然大家都是污染物的排放者,大家就不能在空气污染面前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就不能只是一味抱怨:抱怨政府不作为,抱怨环保部门不监管,抱怨企业超标排放,却唯独不反思自己的责任。
好空气是治理出来的,不是抱怨出来的。有人以为,空气污染是因为空气流动不畅,只要刮几场风就好了。空气污染当然与空气流动不畅有关,但大面积的空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的污染物太多,超过了环境容量,超过了自然的净化能力。刮风确实可以吹散雾霾,但老天爷不会天天刮风,而且冬春时节刮风还带来沙尘,加重空气污染。
对污染成因一无所知,在污染面前抱怨、等待,都是责任感不强的表现,都是不可取的。
防治污染,人人有责,这个责任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人人是谁?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是企业老板和员工,是公交车、地铁的司机,是商场的售货员和消费者,是每一个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人人行动,是具体的行动。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有责任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规定,做好自己岗位职责之内的事情,下了班也要尽到公民的责任,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履行自己的责任,也是同样道理。
每个人的身份不同,工作不同,在防治空气污染中所起的作用自然也不同,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从衣食住行的细节入手,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居家过日子,能不能节电、节气、节煤?走出家门,能不能不开车、少开车,坐公交坐地铁甚至骑车或者步行?到公共场所,能不能不抽烟?想解馋,能不能不吃路边的烧烤?看见工地尘土飞扬、街上汽车冒黑烟、渣土车遗撒,能不能打个举报电话?这些事都关系到空气污染防治,能不能做到这些,考验一个人的责任心。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