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孩子的晒孩子,没孩子的晒宠物,没宠物的干脆晒自己,你的微信晒“三俗”了吗?
近日,不少网友吐槽,微信千篇一律的照片,看得眼睛都“抗议”了。国家注册高级心理保健师肖红指出,在微信上晒照片折射的是主人公对自己某种心理诉求的一种表达。
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龚莉莉则认为,从心理角度来讲,微信要善用才能对己对人有利,反之会深受其害。
频晒幸福:渴望被关注 频繁地晒孩子、老公,外出郊游等幸福画面,哪怕拍照姿势终年不换,上瘾了,这种行为投射出的心理诉求可能是精神空虚、自信不强的表现。在现实社会中不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于是通过长时间发照片来塑造一种美好的形象,希望朋友们关注羡慕,需要网络中的虚拟感情与支撑。
其实,幸福只是一种自我感受,与其费心炫耀,不如默默体会,或是换个角度,把工作上的问题、新思路发出来,请朋友们帮着解答参谋一下,特别是对于不擅长和领导沟通的人,不失为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好办法。
从微信圈里获得对工作、生活有利的信息,自然就能够提高你的自信指数。
逢吃必拍:压力需释放 还有的人在微信“逢吃必拍”,也很让人“头疼”。进食的过程本身是愉悦和健康的,过于专注对食物本身的附加意义,极有可能演变成一种强迫行为,吃饭一见食物就先拍照,只有通过拍照,才能进一步缓解和释放自己的压力。
如此以来,吃饭由原先的享受变成了社交网上的炫耀,食物成了主要元素,而一起吃饭的人则成了相关的背景,对日常朋友交往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对食物不健康的痴迷,也会导致饮食失调等消化系统疾病。想要改变,逢吃必拍的人们要把颠倒的角色转化回来,享受美食、朋友相聚才是主角。感觉自己有轻度的强迫行为,不妨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
直播生活:自恋要表达 还有一些人过度热衷于直播自己的生活,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或许是倾向于“自恋”的表达。晨起、吃早饭、坐公交、理发……高频度的直播生活,会造成朋友们被迫接受分享的负担,终究会让一些朋友无法忍受而疏离你。
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龚莉莉指出,晒微信精神层次的需要更为重要,自恋的人可能并不适合这种追求精神生活的方式。不妨放下手机,多参加一些群体性的公益活动,比如植树、健走等,多接触陌生人;和家人朋友常聚会,多对老人尽孝,把关注的目标放在别人身上,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技巧,人际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就会摆脱自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