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很多人在得糖尿病之前不会吃饭,大家肯定要笑掉大牙。其实,这里说的会吃饭的人是懂得自己该吃多少又吃了多少。强调的是食物热量,也就是营养师通常说的“热卡”。
“热卡”这个词是外来语,我发现大部分糖尿病病人都不喜欢这个词,一听到吃饭要算热卡,打心里抵触反感。这使我不由想起刚来北美就发现外国人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喜欢“recipe”(菜谱)。如果你到美国人家做客,主人总是很高兴地分享他的“recipe”(菜谱),盐是多少勺、糖是多少勺、酱油是多少毫升……其中各样配料的重量、操作程序、温度等等详详细细,就像做科研实验一样认真,如果根据这样的“recipe”,你做出来的绝对和他一模一样,不会因人因时因地发生改变。而我们中国人灵活的结果是:不仅是徒弟做出来的和师傅不同,就连自己同一个菜今天和昨天也不能完全一样。
其实,掌握好自己吃进去的热卡并不难,每人家里备个小磅秤,用量筒(或随便什么容器),将你常吃的食品称一称,并记下生熟重量的变化,记在一个卡片上,贴在冰箱上,简单易行,做上几次,就熟能生巧,不会觉得难了。
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量要够,避免一顿饱一顿饥。使血糖或高或低,这对胰腺的杀伤力极大。我自己就有亲身体会。有一次不好意思从会议中出来吃加餐,挨到会议结束(已经饿得手发抖了),赶紧狼吞虎咽地吃了200千卡左右的饼,立马感到眼睛发胀,一测血糖14.6,后来才知道这是“苏木杰”反应。而且一次这样大的血糖波动,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尽量分餐,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可均匀地分成五、六次。我一开始是主餐三次,另加两次水果,当血糖控制得很稳定后,我曾试图将所有的进食均匀地分为四餐,结果发现血糖慢慢往上飘,只得又恢复五餐。
记者体验:
用热量吃饭到底怎么吃?记者近日走进了北京电力医院的内分泌病房,旁听郝艳芬护士长拿着食物模型给糖尿病患者讲解怎样用食物交换份来吃饭。
我们通常将食物分为谷薯类、蛋白质类、蔬果类和油脂类这四大类,患者所吃的每一份食物约定热量为90千卡。也就是说,1个食物交换份=90千卡热量。那么,患者每日所需交换份=总热量÷90。通常,我们一日三餐的热量最常见的分配方案是:早、午、晚餐各占1/3。而两餐间加餐的热量可以从上一餐中减除。
以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李大爷为例,他身高175厘米。那么李大爷标准体重=175-105=70(公斤)。而李大爷退休在家,属于轻体力劳动,因此每日每公斤的热量需求为30千卡。那么,李大爷每日所需总热量=70×30=2100(千卡),每日所需食物交换份=2100÷90≈24份,也就是说每餐摄于量不超过8个交换份。
每个交换份相当于牛奶150克或北豆腐100克或猪里脊肉60克或鱼肉100克或鸡蛋60克或馒头(熟)40克或米饭(熟)80克或苹果200克或油10克。蔬菜则比较特殊,每十分之一个交换份相当于青菜35克或西红柿45克或黄瓜55克或胡萝卜20克。
至于每餐选哪些也有参照,适合中国患者的饮食结构为,碳水化合物占全天总热量的55%~60% ,蛋白质占全天总热量的15%~20% ,脂肪占全天总热量的比例不超过30%。健康时报记者 郭聪哲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