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9月19日> 总第1058期 > 08 > 新闻内容
擅用猛药起沉疴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李雅婷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9日  查看次数:  

  简介:“张一帖”内科疗法主攻内科疑难杂症和急性热病,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李梃,“张一帖”疗法第十五代传人。

  出诊地点: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定潭村“世传张一帖”诊所。

  “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敲门一帖传”,这是皖南地区至今流传的一句谚语,描述的便是久居安徽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定潭村“张一帖”家族治疗急性伤寒、急性热病的独到之处。其实“张一帖”疗法对于内科疑难杂症,如风湿病等痹痿病、脾胃病、慢性肾炎等肝肾疾病、肿瘤等也有奇效。著名经学家吴承仕之痼疾经“张一帖内科”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诊治痊愈后,由衷地赞叹:“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2010年,源自宋代张扩、张杲,起于明代张守仁,并传承450余年的“张一帖”疗法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氏家族治病往往一帖(剂)药而起沉疴(拖延长久的病或难治的病),故被称为“张一帖”,为何效果如此神奇呢?张氏重视诊法,在辨证的基础上,“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取重剂以除病根,可说是张一帖的秘诀所在。”张一帖疗法第15代传人之一李梃总结说,“如在治疗虚寒证时,先用大剂量附子以壮阳,起作用后再调治气血津液,标本兼顾,求得根治。”

  为何如此大胆用猛药?“头手足脉察全身,舌诊触诊辨寒热,腹部诊查明虚实”,头、手、足、舌和腹都成为被诊查的部位,确实与我们熟知的诊断大有不同,这恰好也是“张一帖”疗法用药“稳、准、狠”的基本保证。

  另外,张一帖疗法在治疗时主张以脾胃为太极,关注机体的寒热阴阳变化。其多年的实践结晶——祖传“张一帖末药”,由明嘉靖年间张守仁研制,由白术、茯苓、广木香、陈皮、砂仁等十八种药材配伍而成,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的效果极佳,被誉为“十八罗汉”。该药针对南方气候湿润、脾胃易伤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调理后天之本的角度,采集新安地区道地药材,并用特制的仙人拐、末药龛、研药缸等器具精心炮制而成。“后代又依据时令流转的不同,对‘张一帖末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加减施用,效果更加凸显。”李梃补充道。

  除祖传末药外,张一帖在其它用药方式上也自成一派。治疗胃肠疾病时,讲究“和、降、温、清、养、消”六法;治疗肌肉、关节等部位酸痛、麻木等,讲究“寒热辨治、气血并举、从络辨治”;治湿温伤寒证,注重健脾宣渗;治中暑、传染病等急症,用针灸应急,再以汤药治根本。而对于医治肝病、风湿、妇科等疑难病症,擅长用金石药、虫类药,并以新安道地新鲜草药作为辅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