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简介:
张国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疑难病影像读片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及放射分会委员。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特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这是一位医者的名言。
而被誉为“东方神眼”的张国桢教授在半个世纪的行医工作中,一直在诠释着这句话。
“片子上一块小小的阴影,会让病人全家感到乌云压顶。如果我们不去审慎辨别,就可能害他多走冤枉路。 ”
“张教授,我已经整整一个月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了,您一定要救救我。 ”不久前,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走进张国桢的办公室,哽咽道:“不瞒您说,我连遗书都写好了。”她递上CT片子,焦急地说:“上个月我在美国被查出肺里长了个结节,医生说可能是肺结核。可我不放心,回国后又跑了几家大医院。片子拍了好几回,有的医生说是癌,也有医生说不像癌。”
张国桢凝神端详着手中的片子,又仔细翻看病历,沉默片刻,说:“我看不是肺结核,而是早期的肺原位癌。”见病人陷入了沉默,张国桢说:“别太担心,尽快手术,手术做得好,再活30年也没问题。 ”
一个月后,张国桢接到了那位病人的电话:“张教授,您真是‘神’了,我在美国做了手术,手术后的病理证明,确实是早期肺原位癌,和您的诊断一模一样,真是太感谢您了!
这样的例子,在张国桢遇到的患者中很多很多。
作为我国最早研究CT影像诊断技术的奠基人,阅片无数的张国桢火眼金睛,读片之准,远近闻名。在同行中,疑难的片子,找张国桢看看也成了某种共识。
一位医生在为患者进行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时,明明发现了癌细胞的存在,但拍了CT、做了支气管镜检查,仍然找不到病灶到底长在肺的哪个部位。“这种情况,可能是隐匿性肺癌。”张国桢建议,“赶紧让患者来做一次极薄层CT扫描。”
通过比常规CT更为精准的亚毫米级薄层横断扫描,加上多方位成像重组,病灶终于“现身”。它隐匿在如树枝般密集的肺后段支气管腔内,直径仅有3毫米。据张国桢诊断,这是肺癌的表现,需要尽快手术。根据CT图像上显示的精确位置,外科医生在手术中顺利找到了埋藏极深的病灶。术后的病理证明,确实是肺癌,而且是早期肺小细胞癌。
“为什么不同的医生看同一张片子,有人看出了肺炎,有人却看出了肺癌?”
“神眼”读片,并不全靠眼。
张国桢认为,多数大医院诊断技术本身差异并不大,差别就在于医生发挥的作用。能否准确无误地读出一张片子所传达的信息,既要考验医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医学知识积累,还要看他是否善于总结经验、掌握疾病变化的影像学规律。
读片首先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是肺癌?不是肺癌?无论肯定或否定,都需要在头脑中列出充分的证据。这种推理的过程有点类似打桥牌,既要分析自己,更要摸清对手。
“我在业余时间一直坚持打桥牌,不仅仅是为了休闲,更是想通过叫牌、出牌、推算牌面等环节,训练自己的推理分析。 ”在张国桢的带动下,科里有不少年轻医生也渐渐成了桥牌高手。
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还不足以让医生辨清疾病的“善恶”。综合知识的积累也很重要。你掌握的病种越多,对解剖知识、临床知识、化验知识了解得越多,你的推理才能更加符合逻辑,诊断也就越准确。
在肺部肿瘤高发的今天,多数患者被发现时已经进入中晚期,如何诊断早期肺癌,始终是一道医学难题。在张国桢的带领下,华东医院影像科对早期肺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3%以上。
如此高的准确率从何而来?
张国桢打开电脑,为记者详细讲解他的“独门绝技”,你看,肿瘤的生长有点类似胎儿在母体的生长过程,最早期的肿瘤在片子里是看不到血管的。慢慢地,就会有外来血管通进去,供应它的生长,等到肿瘤长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外部的血管供应,自身就会长出血管,也就是进展到了内血管生成期。
此时,通过CT血管造影技术,会显示出一种有别于一般结节的肿瘤微血管图像,我们在专业上称之为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通过这一发现,使我们得以更准确地辨别肺部微小结节究竟是善是恶。 张国桢相信,让更多医生掌握“独门绝技”,能培养出更多的“神眼”。
“人家花了钱、花了时间来做检查,如果只留给他一行干巴巴的字,常常会让他不知所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去年,经20余万名上海市民投票和多位专家组的评审,张国桢摘得了上海市“十佳医技工作者”的桂冠。 在病人们看来,理由很简单,找张教授看病,特别放心。放心,不仅是因为他高超的诊断技术,更是因为他对病人有一颗仁心。
“我及时把病情给他分析清楚,再说明进一步的治疗建议,就能缓解他的紧张,起码能让他觉得今天没白来。根据你的情况,我认为你可能得了什么病,对于这种病,现在有哪几种治疗方法……”张国桢的讲解总是思路清晰。如果遇到一时无法确诊的情况,他也会如实相告:“请你再进一步做些检查,如果是癌症,你也不要慌,我会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做。”
光读懂片子还不够,还要读懂病人。
摘自8月9日《解放日报》,陈俊珺/文、程晓杰/摄
热点问答:
问:普通体检中,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并不高。不少患者都产生这样的疑惑:体检我每年都做,为什么还是没能早点查出来?
张国桢:这主要是由于肺癌的早期病灶大都不足10毫米,常规体检中的胸片检查无法发现这么小的磨玻璃病灶。目前国际上一致认为,胸部低剂量CT检查是发现早期肺癌的可靠手段。
问:哪些人需要特别重视做低剂量CT检查?
张国桢:45岁以上的肺癌高危人群,包括经常吸烟、有肿瘤家族史、在特殊工作环境中工作的人等,应该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剂量CT检查。对于25岁至40岁曾患过结核病的人群,最好每3年做一次胸部低剂量CT。 我想特别提醒的是,40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进入绝经期后,由于身体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要特别重视低剂量CT的检查。
问:有人担心,定期做CT检查会不会对身体产生辐射,危害健康?
张国桢:只要是在合理情况下进行检查,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目前,随着环保型CT设备的问世,做一次低剂量CT检查的辐射剂量已降至2到4毫西弗,冠状动脉CT成像甚至更低,在1毫西弗以内。
问:一旦在肺部检查中发现小结节,您认为到底该怎么正确对待?
张国桢:要充分重视,也不必过于紧张。建议请有经验的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如果是4毫米以下的粟粒结节,可认为暂时处在良性阶段,只需定期随访;如果结节为5到9毫米,特别大于10毫米时,要审慎辨别良恶。
就诊提示:
2005年,“华东医院张国桢疑难CT读片中心”成立,这是上海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医学诊断中心。 此外,“华东医院肺内微小结节联合诊疗中心”即将成立。张国桢将领衔这一全新的诊疗中心,联合影像科、胸外科、放疗科等专家,为检出可疑肺内微小结节的患者作出全面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