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8月22日> 总第1050期 > 12 > 新闻内容
“气死病”是场心理战
江西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刘跃梅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2日  查看次数:  

  说起“哭晕妹”事件(4岁能背一百多首唐诗,6岁会做一年级奥数题的女孩因没能通过某知名小学的入学试竟哭晕过去),让我联想起了曾接诊过的那些有“气死病”的小宝宝——一声哭出去,良久没有声息,面色发紫,唇青,四肢僵硬,甚至有短暂意识丧失,四肢抽动。但做检查后脑电图无异常,通常会被诊断为“屏气发作”,在农村俗称“气死病”。

  孩子发病为搏同情 当婴幼儿的想法行为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发脾气来宣泄,但常发脾气的孩子也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问题。临床上发现,“气死病”宝宝常在两岁以内,多是被过分溺爱和任性的孩子。

  当孩子遇到疼痛或情绪刺激时,出现痛苦、恐惧、发怒后开始哭泣,随之呼吸加深加快,并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等症状。有的还会表现为小便失控等。而家长看到孩子这样会非常担心,于是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当孩子再遇到类似情况会接着上演“气死病”,为的是搏得家长同情。

  父母这样做:“气死病”的关键在于家长对孩子要有正确的教养方法。平时对待孩子既要和蔼可亲,避免过分溺爱,又要因势利导,耐心教育。

  频繁发作会伤智力 很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果家长的教育没有原则,对孩子百依百顺,会造成其性格上的异常,可导致孩子“气死病”的发作。反之,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提出一些严格过分的要求,也易造成该病发作。

  虽然“气死病”在孩子到了3~4岁以后会逐渐减轻,可自发缓解,6岁以后极少见,而患儿的智力也正常,但小孩正处于智力发育阶段,特别是两岁以内发展最快,如果“屏气”发作频繁,会导致孩子长期的脑缺氧,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父母这样做:出现“气死病”,家长应立即将孩子抱到床上,保持安静。一般不需用药,大多在1分钟内停止,个别严重的可持续2~3分钟,按人中穴孩子会很快苏醒。如发作频繁及时送医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