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王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赵丞智,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两个男孩或是女孩形影不离,一起吃,一起玩,举止如同恋人般亲密无间。家长有时候挺担心:该不会同性恋吧?心理专家提醒,这个担心没有必要,很可能是青春期的“同性依恋”现象。
说起这种现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泳表示并不意外。“同性依恋在青春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过渡阶段。”王泳解释。
处于青春期早期的少男少女在性发育萌芽与防早恋教育的交叉影响下,会对异性产生有意识的道德性回避。由于存在着对生理发育、异性的好奇,与同性来往也就更加信任和亲密,男孩跟死党讨论女孩,女孩跟闺蜜讨论男孩。这不仅是心理上的寄托,也是同性间情感联结的方式。
“尽管青少年同性依恋也带有同性恋倾向,但并不等同于同性恋。”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赵丞智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关键词:做好自己
同性恋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对同性有着明确的性爱取向,通常从少年到成年阶段都会一直持续,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有这样的取向。而同性依恋仅仅发生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们只是暂时性的依赖同性,内心对异性大多有所期待。所以在赵丞智看来,这只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游戏方式,家长们不用过于紧张担心。
“无论是青春期同性依恋,还是成年后的同性恋都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家长们刻意阻止还可能适得其反。”赵丞智指出,家长和老师对同性依恋的孩子不要过分敏感,给孩子扣上“同性恋”的帽子,不仅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赵丞智建议,家长们与其为孩子的性取向盲目焦虑,还不如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孩子性别教育上给予恰当的指导,顺应其自然发展,比如教育孩子要真诚对待每一个朋友,认真地对待一份感情。同时多参与团体性活动,避免交友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