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员工为救爱犬触电身亡”、“17岁少年为救母亲不幸掉进油锅全身大面积烫伤”等救人者反伤己的事件不断发生,在我的急救室里就经常救治类似的病患,让人痛心不已。
在事发现场,急救就是与死神做斗争,受害人自己或现场目击者,就是最好的急救医生。关于危急时刻的救护,我一直强调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在命悬一线的危难关头就能为救援赢得时间,利于更及时有效的急救,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相关阅读
吃头孢后别喝酒 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后不能喝酒。王立祥主任解释,这是因为抗生素和酒的相应成分会发生反应,使得酒精在体内转化的一部分乙醛排不出去,导致中毒性的反应。除了酒,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气水等也都含有酒精成分,不能和头孢共服。服用头孢后也不能进行酒精擦浴,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发烧,扁桃体发炎,吃了头孢后,妈妈还用酒精给他擦拭,孩子最后出现心跳呼吸暂停。
睡觉别把手搭胸前 很多人睡觉时喜欢把手搭在胸前,这样非常危险,因为这会压迫心脏,造成缺血、缺氧和心律失常。所以很多人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就被发现猝死了。这种情况下最简单的自救方法就是咳嗽,一来可以给家人发出警示的信号,而且咳嗽也相当于给心脏做按摩。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咳嗽下去,一定要及时报警。
最愤怒——1人落水4人溺亡
一个女孩在郊外不慎落水,同行的三个朋友急得手忙脚乱,纷纷跳下水想去救她,由于水性不好,最后都出现溺水现象,被救上来送到医院时,四人已经全部遇难。
我们一直强调,紧急时刻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这是急救的原则也是急救的技术,要时刻记住你是来挽救生命的,而不是来放弃生命的。因此,急救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一时冲动,酿成一人落水多人溺亡的悲剧。
另外,对于溺水患者的急救一定不能控水。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人把溺水者倒挂着控水,当时我就急得不得了,心想完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心脏骤停的黄金时间也就4~6分钟,这时候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术,人就过去了。
最遗憾——小糖果夺走女孩生命
老太太用糖果哄哭闹的孙女,孩子一边抽泣一边吃糖,结果糖果误入气道,导致窒息。奶奶急得不知所措,尽管经过全力抢救,孩子还是离开了。
不懂基本的急救常识而导致的悲剧经常出现。小小的糖果就能夺命,所以说“一颗糖果等于一颗子弹”并不为过。
异物堵塞会导致气流阻塞和缺氧,是一个非常危急的状态,此时最有效的急救方法是“哈姆雷克法”。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一位美国急诊科的医生发明的,他用这个简单的方法救了数以万计的人。
具体做法是:站在患者身后,环抱患者的腹部用力向上顶。如果仅有自己一人,可以借助桌角或椅背用力顶压腹部,将异物排出。对于儿童,可将其放在腿上,头部放低,拍打孩子背部直至异物排出。
最欣慰——扶手救了老人一命
一个65岁的老人在排完便后,突然感觉头晕目眩,赶紧下意识地抓住浴室里的扶手并大声呼叫,家人及时发现并马上送到医院,终于脱离了危险。
老年人在排便时,迅速的腹内压升高和降低,除了会造成血管扩张,相对的血容量不足,导致晕厥外,还会加重心脏负担。特别是很多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大便不顺畅,用力解大便时腹压增大,血压升高,都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或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在服药后半小时左右再去排便。建议有老人的家庭在卫生间中安装一个扶手,可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降低摔倒时的高度,也可以装一个倒地报警装置,一旦老人晕倒,就会发出报警信号,避免上演“马桶上的悲剧”。
最着急——老人两次被急救
一个老太太平时喜欢喝汤药调养身体,突然有一天出现心衰,被送到医院急救,病情稳定后医生叮嘱她不能再随便喝中药,但三天后她又出现在急诊室中。原来,老太太回去没当一回事,继续喝汤药,结果人又不行了。
心脏通过舒张和收缩把血液供应到全身,而 过多的水分进入血管,会给心脏增加负担,这时人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脚肿等情况。喝汤药也是一样,要掌握一个量的问题,过量了也会导致心力衰竭,很多人都会忽略这一点。
所以心力衰竭的病人要限水,减轻心脏负担,如果一下子喝太多,长期下去心脏也会罢工。还有一些急性子的老人输液,一个劲地要求护士调快一点,这也是不对的,输得太快也会在短时间内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