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樊嘉,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肝肿瘤外科主任,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擅长: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
出诊时间:周一、四上午(特需门诊)。
肝癌是肿瘤界最难对付的疾病之一,而肝硬化导致的器官衰竭也让很多患者来就诊时已面临生命终结和多种并发症,被称为生命的“边缘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主任樊嘉教授介绍,“但随着手术切除、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各种治疗方式的快速进展,很多‘边缘人’都能够被拉回来了”。
多发小肝癌:肿瘤不宜切除配型等待移植
门诊现场:一个脸色发黄的年轻男士在家属搀扶下进入诊室,他的腹部已有明显肿胀。“医生,他们说只有您这里能治疗我的病了,你看我还有救么?”他有气无力地说道。
樊嘉:这位患者因母婴传播幼年便患了乙型肝炎,长期缺乏治疗,二十几岁就得了肝硬化,肝功已经很差,出现腹水。不幸的是他的肝脏又查出了两个以上多发小肿瘤。
治疗很棘手:一来小肝癌多发,很难一一切除,即便切了,可能还会复发,而余下的肝脏功能也很不好,自身难保,更别提代替因肿瘤切除的肝功能了。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等候合适机会肝移植。先前中山医院很多类似案例表明移植后肝癌复发率很低,有的患者移植后已经存活超过10年了。
门静脉栓塞:切除联合取栓争取长期生存
门诊现场:“教授,他们说我的肿瘤太大,门静脉又出现癌栓,是不是我真的没有手术机会了?我还能活多久?”一位50岁的患者有些绝望地问。
樊嘉:门静脉内癌栓很容易转移,手术不当会引起肿瘤血液扩散,一般认为不再适合手术。
不过,我们发现巨块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并不是都不能手术,这位患者其余部位的肝脏还能代偿,切除肿瘤后可发挥功能,癌栓也能同时去除,可考虑肿瘤切除联合取栓术。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术后1月建议行门静脉持续化疗,两月后可行肝动脉介入。据统计,这样治疗可将一部分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从不到25%提高到76%。
肝癌术后:复发得预防介入需谨慎
门诊现场:“医生,我住院时隔壁床位的病友不做介入,为什么我要做介入?还能吃什么药来预防复发?”一位手术成功后需要介入的患者疑惑地问樊嘉教授。
樊嘉:这位患者肝上长了两个小肿瘤,一个3cm,一个5cm,属于多发性肝癌,肝功能在代偿期,因此为他做了手术切除,但术后显微镜下见门静脉内有癌栓,即癌细胞很容易从门静脉播散,形成肝内微小播散灶。而这在手术前难以发现,因此术后建议他预防性的使用介入方式注入栓塞化疗药物,这对预防复发很有帮助。
但临床上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从术后介入获益,一些并非复发高危人群,或者肝功能失代偿了,便不宜介入。
婴儿胆道闭锁:手术不宜拖延血亲活体移植
门诊现场:“我女儿黄疸越来越严重了,我和她爸爸能为孩子提供一部分肝脏么?”一对年轻父母急切地问樊嘉教授。
樊嘉:4个月的女婴先天胆道闭锁,虽然已行胆道疏通,但由于胆道本身发育很差,继发肝硬化,已失代偿了。黄疸越来越重,再下去全身其它脏器也会受累。只能通过肝移植解决了。
儿童肝移植大多来自活体肝,法律规定是三代以内血亲提供,因为儿童所需的肝组织相对较少,而肝脏生长又快,只需亲人一点点组织即可。通常,在病情不危急时,我们希望手术年龄越大越好,这样手术的安全性越高,至少6个月后,但这个小朋友必须马上手术。
记者手记
肝癌被医学界人士称为“癌王”。樊嘉院长的老师汤钊猷院士在治疗方面有巨大贡献,而樊嘉教授则在肝移植和预防复发转移方面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是大名鼎鼎的“中山铁人”。尽管每周两次门诊,而全国各地辗转而来的病人实在太多了,最多可达60~70名。而这是和没日没夜的开刀同时进行的,樊嘉做手术常常是四个手术室同步预备,最多一天要完成10多台手术。而他每次必然坚持查完房再准时出诊。
而更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来就诊的很多患者病情相当严重,多被视为无法治疗的“边缘人”,得的是各式各样疑难杂症,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这里。因为病情危重,救治他们的风险相当大,而樊嘉教授对这些患者往往来者不拒。
他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开创性提出肝癌肝移植术后转移复发的防治新策略,完成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等开创性手术。这些曾获国家或地方科技进步奖的成果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虽然人多,但大家都能得到妥善安排,“找樊嘉教授看病一点也不难!”
门诊见闻
樊嘉教授的诊室在最头里一间,门外留有一小块相对独立的候诊空间,在这一块有医院保安帮助维持秩序;而诊室内,大清早查房后准时到此的樊嘉教授身边已围坐了3名助手。
很多老患者们对樊嘉教授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樊院,我就听你们的。”但好人缘的樊嘉教授通常却较少寒暄,直入主题。对话简短明确。
“刚开好刀还是要坚持每月来复查。”
“医生,我这个刀开了影响大么?”“这个刀不开影响更大。”
“你这个病介入不适合,因为门脉也有癌栓,可能会大出血。”
患者们带着希望和满足走出诊室。短短半天出诊至少有两位以上的患者家属当场为樊嘉教授送上锦旗,不时还有老患者看完病路过来打招呼。只有一位独自前来的中年女士显得有些心神恍惚。
“你现在情况还算稳定,手术一定要做!”
“哦,现在住院有床位么?”
“我会安排,你抓紧时间及早手术。”
“我要回我妈家一次。”见患者不像其他患者那么急切盼望手术,樊嘉教授不禁多问了一句“这时候不抓紧时间治疗回娘家干吗?”
此句话仿佛勾起了患者的全部伤心事,她突然抽泣起来,“我要去筹钱做手术,我想活,但实在没钱。”愣了一下后,樊嘉教授赶忙安慰,“别急,慢慢总有办法。”
“别看我们樊院话不多,却是从心底关心患者的。上次他就把自己评上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奖金委托工会捐给了一位小患者作治疗费用,还嘱咐我们不要声张。做得多说得少,我们科已经习惯了!”一旁助手史颖弘医生偷偷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