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8月08日> 总第1046期 > 01 > 新闻内容
中药材问题触目惊心
王卓铭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8日  查看次数:  

  一场整治中药材市场的风暴正在酝酿。7月30日,国家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在京约谈了17个中药材市场所在地的政府负责人,中药材市场存在的顽疾正引起主管部门重视。

  7月份开始,国家药监总局派出了多个暗访组,前往全国五大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亳州、安国、玉林等五个中药材市场无一幸免,均被查出掺假、增重、农药残留、硫磺熏蒸等问题。吴浈用“问题严重、触目惊心”八个字概括了暗访的结果。

  中药材问题由来已久,1996年、2003年和2011年,国家药品主管部门分别对国内中药材市场进行过三轮重点整治。但时至今日,以往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新的掺杂使假手段又层出不穷。

  中药是中医治病救人的根本。当前在过分追逐利益的氛围下,现在部分中药材品质与过去相去甚远,达不到应有的疗效。一些名贵药材更是掺假、农药残留现象普遍。

  目前国内共有17个国家批准的中药材市场,全国近80%的中药材原料通过这些市场流向药店和企业。如果这些市场都能尽到准入审核的义务,制定规范严格要求进场经销商,与此同时严厉打击场外交易行为,让违规经销商无法钻营,那么中药材大环境将会有很大的改善。

  中药材追溯体系也是保障药品质量的手段之一。2012年5月,商务部考虑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目前已经在安徽亳州、成都荷花池、广西玉林等市场探索实施。追溯体系相当于给药材配上了电子身份证,从产地到加工成药品,全过程中企业都能随时查验药材的来源,人为操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一体系应该在全国所有中药材市场统一配置起来。

  在对市场环节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国家还应考虑药材生产源头的因素。中药材种植主体多为单个农户,通过游商集中收购后进入工厂炮制成饮片。种植环节的农药残留等风险不容忽视,收购环节中对品质的鉴别和筛检也同样重要。

  要想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单靠一个部门推动显然是不够的。例如中药材生产源头,属于农业部、药监总局等几部门监管的盲区;市场准入规范则是需要工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牵头完成的工作;打击场外交易和违法生产甚至需要公安部门的配合。这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来共同完成。这个系统性工作是否由国家药监总局牵头,承担第一责任人,否则又是“九龙治水”。

  当务之急,是各中药材市场所在的城市能够真正重视起来。国家药监总局已经明确承诺不会新增中药材市场的数量,各地政府应该视之为独家垄断的资源,像矿产、风景名胜一样珍惜和爱护它,尽最大可能发挥其优势。中药材市场将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作者为二十一世纪报道记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