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8月05日> 总第1045期 > 21 > 新闻内容
做聪明的患者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心理门诊 史 宇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5日  查看次数:  

  每每看到健康时报上的“本文不能代替医生诊断,具体请咨询医生”、“需要医生辨证施治”的字样,我都会会心一笑。最近在我身边,就发生了一件因不慎重的健康信息传递而造成的憾事。

  我们小区的刘奶奶患有关节炎,她的儿子曾托人给母亲买过两瓶药酒,是治关节炎的偏方,据说涂后效果不错。刘奶奶家的保姆见了,说自己在老家的丈夫跟刘奶奶的症状很像,也想试试这个药。热心的刘奶奶一听,马上把一瓶还没开封的药酒送给了保姆,让她拿给爱人用。

  可没过多久,竟传来了保姆丈夫的死讯。原来,这位粗心的丈夫只大概记住了保姆说的用法和用量。但他误以为这药酒可以口服,一次下班回家后竟然喝了两盅!不到半个小时,便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经抢救无效后死亡。经诊断,死者系乌头碱中毒,而祸首正是那瓶“好心”的药酒。目前警方已介入了此事,刘奶奶后悔不已。

  传递健康信息要慎重,这可是关乎生命的事。我们的疾病有个体性,适合你的治疗方法、药物不一定适合其他人。非医学专业出身的朋友,不要随意推荐治疗方法和药物。如果真想帮帮茫然无助的患者,最好告诉他权威的、可靠的信息。我看健康时报曾经做过《100种疾病谁治得最好?》(健康时报总第980期)和《100种疾病哪儿治得最好》(健康时报总第880期)等,推荐的都是国内各个领域顶尖的科室和专家。最近,还有一篇《大刚的私家北京就医方》(2013年8月1日健康时报3版),把许多“京城名医”梳理了一遍。生病了,找这样的专家判断肯定没问题。这样的信息就算是做到了“点”上。我们可以多看看这种信息,告诉有需求的朋友。

  另外,患者自己要心中有数,把他人的推荐作为一个参考,根据自身情况判断。曾经有个孩子发高烧,邻居劝其家长说“不用去医院,会感染其它疾病”。但这位孩子的父亲坚持去了医院,结果诊断是流脑,再耽搁一段时间就会危及生命……

  健康是一件严肃的事,希望大家在传播健康信息时保持谨慎、细致;也希望推荐者和患者在告知和接受信息前多做“功课”、多接触权威信息,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增添一份慎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