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8月05日> 总第1045期 > 18 > 新闻内容
■悉心提示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5日  查看次数:  

  这些眼病也和糖病有关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  熊全臣

  白内障:青年发病快,老年隐藏深 糖尿病患者血中和眼内房水的葡萄糖水平均升高,眼内糖代谢受到障碍,形成一种称为山梨醇的物质,积聚在晶体内,造成晶体纤维肿胀、混浊,形成白内障。

  主要发生于青年糖尿病患者,特点为白内障进展迅速,可于数日甚至48小时内完全成熟,血糖控制不佳者尤为常见。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演变时间较长,可长时间停留在晶状体后囊混浊阶段,多先单眼后双眼。

  结膜病变:易误诊为结膜下出血 主要是微血管瘤,为棱形或囊状的深红色小点,多发生在内外侧暴露部分的球结膜上,长时间可保持不变,易误诊为结膜下出血(结膜小血管破裂出血聚于结膜下)。

  眼外肌麻痹:好突袭中年患者 常发生于4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多发生于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少数发生在滑车神经及面神经,多突然发病,常伴恶心、头痛、头晕、复视,眼球运动受限,瞳孔对光反应正常。

  青光眼:发病率受糖尿病影响大 糖尿病患者青光眼的发病率比不患糖尿病的人青光眼发病率高出3倍之多,眼压也较正常人高。这是由于血糖变化,血浆渗透作用,胰岛素和黏多糖多影响糖尿病人的眼内液体交换,进而对眼压均有影响。

  糖尿病足从何时开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 于秀辰

  “我的糖尿病足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很多患者容易犯迷糊的地方。其实,在脚没发生溃烂之前,糖尿病足的信号就很明显了。

  从发病诱因上说,糖尿病足有两派,一派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主导,另一派则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诱发。

  如果你的下肢皮肤色泽异常;腿脚发凉,皮肤温度降低;足抬高时苍白、下垂时紫红;触摸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活动一会儿可能会出现下肢疼痛,休息后能缓解,再次活动的时候又会疼痛;严重的在休息时也会疼痛,尤其以夜间为重。这些症状就属于周围血管病变那一派的。

  而周围神经病变又有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病变的不同,这些病变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

  感觉神经病变的信号有:足部刺痛或溃破后无疼痛感觉;手足触觉减弱、麻木发凉;不能感觉外界寒冷、温热或热烫等温度的刺激,容易出现烫伤或冻伤;蚁行感、行走踩棉花感等。

  运动神经病变常见症状为:足部肌肉、皮下组织萎缩,趾间关节弯曲,形成爪形趾、足底鸡眼或胼胝、足畸形。足部形态的改变,会导致足部承重部位改变,畸形部位还容易出现压伤。

  自主神经病变则包括:四肢皮肤多汗或少汗;皮肤干燥、角化、变脆、常易裂口、变薄且发亮、弹性差、出现水泡等,还很容易合并感染。

 

  早降糖长期养护心血管

  健康时报驻武汉市中心医院特约记者 钱顺妮

  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赵湜教授提醒说,糖尿病患者早期平稳降低血糖可以保护其心血管。

  我们通过国际上的一个大型研究来分析,1998年公布的UKPDS研究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早期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水平由7.9%降至7.0%,虽然患者的微血管病变从中显著获益,但并没有使大血管的终点事件下降。

  而2008年公布的UKPDS后续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当初接受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此后的10年中未进行强化血糖控制,而且HbA1c控制情况也逐渐趋于一致,但心梗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有了显著的降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糖尿病诊断的早期针对血糖的强化控制可以在后期获得大血管病变风险下降的益处,也就是说血糖的控制对大血管病变的获益不会立竿见影,这种保护作用发生在一段时间以后。

  另外,血糖控制对心血管具有的保护作用是有条件和前提的。第一,高血糖的控制越早期越好;第二,根据患者的年龄、伴发疾病情况实行个体化降糖策略;第三,控制高血糖以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血脂紊乱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