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患1型糖尿病18年了,目前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6%左右,没有并发症。病情稳定的秘诀除了控制饮食加胰岛素,花样运动(踢毽子、打太极、柔力球等)是最值得我炫耀的事了——我一直把运动当做好玩的事儿而长期坚持的,因为玩跟吃一样,是天性。
打太极:练心境内气充足
我打太极的时间算来也有十几年了,起先是一位老师傅打拳舞剑时触动了我,他那一套套功夫拳脚全是自学出来的。
他还教我玩过一段时间匕首操,那匕首是他用不锈钢片做的,末端系一小截红布格外耀眼。匕首是短兵器,一扎、一挑、一刺,讲究准快狠,动作到家的话简直帅呆了!
老师教学也不过多讲究细节,他的教材上一个个舞动的小人儿竟是他一笔笔画出来的。
后来老师搬家了,匕首操我就荒疏掉了,太极拳却是一直打的,打得多了就熟悉了。再后来,我买了教太极拳的VCD跟着学,慢慢也玩个差不离,便真正喜欢上了这个刚柔相济的运动。
如今,我每日晨运的第一个项目是找树林中一开阔地,放段柔和音乐,开始练拳: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十字手——收势。半个钟头就让我大汗淋漓,舒爽。
高手有云:太极练的是出静的心境、松的体态、精确的动作。我的体会是,起初学太极练的是动作、姿势、筋骨和皮肉,深入进去练的是意念、内气活动。到那时,身体内气充足,全身通畅。
柔力球:换花样全身都动
我每天早晨打完太极拳就开始20分钟的柔力球运动。一对软塌塌的拍子,一个硬蹦蹦的小圆球,可以随心所欲地玩,左右甩动、上下抛接、转身一个桥段后手抛接,有音乐就玩轻快的流行的,没音乐就玩自由的现代的。
玩熟了,就在晨运的队伍里拉了一个同样贪玩的大姐跟我玩,双人对拍就有默契了。没几天又嫌橡皮拍子太软不好玩,干脆,改成用羽毛球拍代替柔力球拍。
用羽毛球拍玩柔力球,估计是俺的独创,至今没见有人这么玩过。硬拍对硬球,当中两者对接的刹那,让拍子的网面碰着球时不是顶上去,而是顺势往下走,拍子拉着球,唰地划出一个弧度,手腕再轻轻一甩,球就又画个弧圈飞出去给对方接住,对方再抛回来给你。对接的过程,可以玩出许多花样,或翻身转背,又或反手后撩,还可下蹲前仆,再来一个金鸡独立燕子探海什么的,总之自由无疆。
这种玩法活动的是手臂、肩颈,还有腰部、胯部,让这些大关节充分地参与运动,还有双方的落点对打,整体调动,灵活自在。我用羽毛球拍玩柔力球三年了,再没改回橡皮拍子。
玩毽子:抢着踢精神高涨
踢毽子是我晨运中的压轴项目,每天玩30分钟。毽子的好玩在于变化多端。不知道下一脚毽子会踢到哪里,不留神就落你脚边,得即刻调整重心把脚伸出去,能踢到便是技巧。
我的毽友有十个左右,大家年龄相仿,一半大姐,一半大哥。大姐们踢得斯文,反应有点慢,脚下不讲技巧,男人踢毽子专心,技巧自然高些。毽子落点无常,便要眼明脚快,左右开弓配合,身心都得到位。一脚踢了个很棒的,众人自然喝彩,踢个烂的,难免被人切一声。
而我的运动向来都是有目的的——必须出汗,所以斯文不得,得“放浪形骸”。一个倒钩,一个飞腿,一个侧提,一个后踢,都有技术含量。我会有意把动作幅度做得大一些,不用跳的俺要跳一跳,毽子落得远了也尽能力快步冲过去踢它回来,落地了抢着捡。
某日,一位大哥见我踢毽子又蹦又蹿,边踢边笑问:“你怎么像个猴子似的,多大年纪了啊?”我一时语塞。旁边另一位大哥马上笑着解围:“十几二十岁啊,不行么?”我打蛇随棍上,反笑那人眼神不好:“我十八岁你都没看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