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厂价140元的治乙肝药,到患者手里达到210元。药价虚高,包含着不当的甚至是违法的成本。因涉嫌商业贿赂,葛兰素史克被立案调查,这能否根治我国药价虚高?
我国药品价格虚高,跨国药企难辞其咎。在我国最畅销的50种药品中,40种为外国药企制造。任何一种药品进入医院销售,必经药品招投标程序。国内企业为了挤进中标目录,在价格上拼得你死我活。反观跨国药企,他们往往享有单独定价权。一种2.2万元的抗乳腺癌进口药物只降了0.21元。不说独家品种,连国内有的仿制药品种,进口药价格同样离谱。如头孢曲松钠,外企产品几乎是国产药价格的60倍。
进口药这么牛的原因在于,他们享有超“国民待遇”。过了专利期的进口药,仍以所谓“原研药”的名义,继续保持单独高定价,堂而皇之进入医保目录。而医院采购药品实行“一品两规”政策,实际上就是一个进口药和一个国产药。如此一来,进口药高定价坐收渔利。跨国药企超“国民待遇”特权,不知和商业贿赂有无关系?
以前外资药企被查经常是高高举起的手,最终轻轻放下。尽管外媒担心此次事件是“中国人压制外国人”的开始,但他们认为只是说说而已,查处的力度早已是心知肚明。贿赂被查出来是小概率事件,就是查出来也没有严重后果,罚点款了事。
基于中国以往类似案件的审理结果,据开普勒资本市场分析师预测称,葛兰素史克了结此案所需支付的罚金可能在500万~1000万美元之间。而去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大幅增长20%达约十多亿美元。即使行贿罪名成立,其所需支付的罚金可能只占销售收入的不足1%。体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商业贿赂决心的重要案件,是否会以廉价的罚金收场?
单单靠刑法,并不能根治药品销售的商业贿赂,药价虚高的“水分”挤不干。治本之道是让医和药彻底分开。药品不同于普通的消费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的消费。而终端消费群体患者几乎没有选择权和定价权。用什么药、用多少药,由医生说了算;价格多高,由药企根据市场状况自行确定或者由政府行政定价。在目前,医务人员“脑体严重倒挂”的情况下,医生劳动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劳动价值未得到合理回报,商业贿赂盛行,药价虚高便不足为奇。
不斩断医和药之间的利益联系,类似葛兰素史克贿赂事件还会相继发生。改革医药体制,医药分开,让“暗补”变“明补”,让医生变“卖药”为“卖服务”,白衣天使才能重新找回职业荣誉感。
葛兰素史克案件还没有结案。但愿此案件成为我国医药市场改革的一个契机,刺破虚高的药价,让老百姓看病不再难。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