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7月18日> 总第1040期 > 18 > 新闻内容
90年控糖梦
余易安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查看次数:  

  救命的胰岛素  ——90年中国胰岛素发展历程

 

    90年前,1923年7月13日,李先生踏进北京协和医院的那一天,才41岁,因为“口渴、多尿约4年、并发足部溃疡”等症被协和医院内科诊断为糖尿病,收进了住院部。第二天,就在他准备要吃午饭前的半小时,医生为他注射了两个单位的胰岛素。

  北京协和医院发黄的病例上写着:This is the first case of diabetes ever treated with insulin in this hospital!(这是我院第一例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基本与世界同步”

  “考虑到20世纪2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在我国医学界的特殊地位,其首次使用胰岛素治疗很可能就是胰岛素在我国的首次使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李乃适在《北京协和医院1923年第一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历》论文中写道。

  患者李先生非常幸运。因为1921年以前,糖尿病还是不治之症,大多在确诊后两三年便离开人世,直到班廷改变了这一切。

  1920年,从战争中归来的加拿大医生班廷开始寻找和分离胰脏中的内分泌物。尽管此前已经有400多次失败的尝试。但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班廷成功了。第一批接受胰岛素治疗试验的病人奇迹般康复。1923年,班廷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难以想象,中国人李先生居然能“基本与世界同步”用胰岛素治疗。要知道,1923年的早春时节,丹麦的诺德公司(后来诺和公司与诺德公司合并成为全球领先的糖尿病治疗企业诺和诺德)才在哥本哈根郊区条件简陋的工厂生产欧洲第一批胰岛素。

  胰岛素  也需配额使用

  60岁的许樟荣现任解放军第306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他刚刚工作,就接触到了胰岛素。

  “注射动物胰岛素的部分患者出现了皮下脂肪萎缩”,许樟荣保留着当时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照片:“局部脂肪萎缩,两个大腿内侧明显地凹下去”。

  为了使凹处的皮肤复原,许樟荣曾向著名糖尿病老前辈池芝盛教授请教,将动物胰岛素换用更高纯度的单组分胰岛素,并给凹处注射氧气治疗,有一定效果。

  20世纪80年代,合成人胰岛素改变了这一状况。作为第二代胰岛素,人胰岛素免疫原性更好,降血糖的同时避免了过敏。

  然而,受当时封闭的国策影响,新药未能很快地畅通地进入中国。“就好像布票一样,在有些医院,胰岛素也是配额使用,常常出现断档”,许樟荣回忆。

  那时,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姮教授(已故)眼瞅着病房里的1型糖尿病患儿无药可救生命垂危,十分揪心,她给时任的中央领导写信,直言“胰岛素是治病救人的……希望领导高度关注”,调研后领导批示:既然胰岛素关系到糖尿病患儿的生命,国内生产不够的我们就进口。

  大量的进口新型胰岛素,如最大的胰岛素制药公司诺和诺德的产品于是源源不断进入中国。

  更多胰岛素  更多选择

  如今,中国市场上已有共20~30种胰岛素制剂产品,包括2000年之后出现的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30、诺和锐等。

  研究证实,第三代胰岛素降糖效果更好,而且在起效时间、峰值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上更接近生物性胰岛素分泌,因此低血糖风险更低,注射时间更灵活。

  许樟荣强调,糖尿病患者控糖的同时,还需控制血压、血脂和体重,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对于经过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调整仍不太有效的患者,应及早应用或加用胰岛素。

  胰岛素的选用是一门学问。品种越多,越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患者实际来选择。许樟荣说,将合适的胰岛素种类和剂量应用于合适的患者至关重要。

  对部分糖尿病人来说,胰岛素就是救命药。“即使需要终身用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活过80岁乃至百岁并不是梦!”前不久参观了美国著名的Joslin糖尿病中心的许樟荣说,该中心给全球范围内2400名1型糖尿病患者颁发了糖尿病50年成就奖,奖励他们确诊后活过了50年,其中17名患者活过了75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