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7月18日> 总第1040期 > 01 > 新闻内容
民间中医传承路在何方?
张 南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查看次数:  

  中医药发端于民间,以临床应用为纽带,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医学和药学协同发展。因此我国要想复兴中医药事业,民间中医的发展壮大是不可缺失的主体部分。然而当前的状况是,民间中医传承这条路越走越窄,几近无路可走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公立中医药机构人员有执业资格,能逐年评定、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获取教书育人的资格。民间中医却极不相同,因其绝大多数并未受过“正规教育”,难以通过“中医类”执业医师“中西合璧”式的考试。评专业技术职称更是无门可入。这造成了民间中医迅速衰败——新中国成立时,5亿人口有约50万中医。到今天,我国13亿人口,中医人数却下降到23.4万人,其中15万民间中医之中的很多人,被迫处在“非法行医”的状态。

  近年来,卫生部门虽支持“师带徒”的中医药传承方法,但规定为师者至少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以及“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从事临床工作15年以上”两项条件。在院校教授可以同时带一个“班”甚至一个“排”研究生的同时,却规定一个民间中医同时只能带两名徒弟。只要不符合这些标准就不合法。这种“歧视性”规定一来,民间中医传承之路不免狭窄难行,甚至有被阻断之虞。

  怎么办?近来,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一些中医药界的学术权威对民间中医传承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例如:从增强实际可操作性着眼,增加具备长期临床工作经验(如30年)的“乡村医生”作为指导老师的必备资格的可选项,增加民间中医带徒弟的数量。增设传统中医师和传统中药师两个执业资格系列,使之等同于现行执业医师资格。资格考核内容在理论方面侧重中医药经典,实践方面侧重基本应用技能和临床应用能力。

  这些改进措施,只是解决“燃眉之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民间中医传承的困境问题,无论从理念,还是实际操作层面,必须彻底改变“中医西治”的局面。需要在尊重中西医两个原创医学体系的前提下,在现有的执业医师法的基础上,按照中西医各自学科的基础,进一步延伸。甚至需要重建“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两部执业医师法,使其成为深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具体步骤之一。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副组长

  专栏主持 傅振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