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7月08日> 总第1037期 > 23 > 新闻内容
卒中抢救拖在哪儿?
健康时报记者 白轶南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8日  查看次数:  

  受访专家: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董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徐安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博士

  卒中抢救重在快!然而,国内外在脑卒中抢救时间上,却差距大约两倍——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董强指出,在美国抢救一个卒中(脑中风)患者,要求所有的时间必须是一小时以内,而我们国家通常情况是两个小时。为何抢救时间差这么多?国内脑卒中抢救到底拖在哪?听听业内专家如何说。

  入院后:拖在就诊流程

  突发脑卒中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的3小时内进行溶栓,如果超过3个小时以上,患者就可能出现相应面瘫、失语、肢体偏瘫等症状。

  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董强所在的医院,因建立了卒中绿色通道,34%患者能在60分钟以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这在国内算是很不错的,可当他到欧洲会议进行流程质量发言时才发现,国外急诊溶栓治疗都在30多分钟,很是汗颜。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还分享了一个数据,在中国比较大型的医院,院前延误和美国其实差不多,可问题是达到后,很多患者并没有得到及时溶栓,而是在等CT、化验结果、医生评估等,平均花费两个小时,说到底是在抢救流程顺序上出了问题。对此,董强医生深有同感,“急诊流程中没有对病人实行紧急和非紧急的标准分流。”

  病人到医院首先接触患者的护士不了解情况,叫急诊内科医生看,看完了说这可能是中风,再叫中风的团队去看,中风医生说要确诊中风先做CT,等CT检查结果一般要30分钟,最终确诊是脑中风要溶栓治疗了,可还要化验血看凝血功能,又等45分钟,仅两项检查就75分钟,怎么可能达到美国医院要求的60分内完成治疗?

  当然,可以达到!董强说,只要改变了诊疗流程,避免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被医生给延误掉。

  入院前:拖在无法识别

  如果说入院后的流程拖延我们无能为力,那么入院前无法辨别脑卒中、不能及时自救就完全是自主性的白白拖延。在2013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仅有16%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

  其实,简单的FAST法则就能很好的判断是否卒中,以便在3个小时内及时就诊。脑中风在发病前期是有征兆的。目前国际上将“FAST”口诀作为判断脑卒中的预警信号,用通俗的中文来表达即“言语含糊没笑脸,胳膊不抬奔医院。”发现身边人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拨打120求助或是记下发作时间,立刻送医院。

  另外,有的患者发现卒中不是第一时间打120,不是第一时间到医院,而是自行找药吃,这都影响到黄金时间抢救,目前溶栓药物是惟一选择,并要注意首选有溶栓资质的医院3小时内送达。

  看国外:全套流程抢时间

  在美国救治突发脑中风患者有一套系统的急救链,拨打911报警电话后,急救医生如果认为患者有意识障碍,并评估可疑卒中时会就打电话给卒中中心,同时预约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中心,确定CT检查优先权。

  送到医院以后,患者被直接送进CT室,有卒中医生团队对患者的生命状态进行评估,同时在CT室检查并开始准备溶栓的装备,所必须的化验检查在急诊室时就已经开始进行了,甚至基本的检查在救护车上就完成了。

  而国内医院的流程完全是反着来。一般是先要预检,如果是神经科的,到神经科挂号,接着再排队做化验,做CT。做完了确认为中风,再叫溶栓的医生看化验单,这样势必会延长治疗时间。

  由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牵头进行的CNSR(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100余家进行溶栓治疗医院的资料中,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近15000例,真正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仅有181例,也就是说仅有1.6%的患者及时接受了静脉rt-PA溶栓治疗,比例非常低。

  观国内:卒中抢救是“一把手”工程

  要想缩短医院内溶栓治疗就要先改变脑中风患者的急诊流程。王拥军教授将这一改变流程的卒中溶栓项目戏称为“一把手”工程。因为需要多科室合作,院长要重视并有强大的行政支持,加强影像科、急诊科、卒中医生等各个环节合作,将复杂流程简单化。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徐安定则介绍了流程改进后的变化,患者到达医院后,急诊医生申请送检血常规、生化、出凝血筛查,并完成心电图等检查,10分钟内卒中团队医院到诊。

  卒中团队医生快速简易确认卒中后,立即陪患者进行急诊CT平扫,并开始知情同意谈话,启动溶拴程序,确保45分内完成检验报告和CT检查结果。最后,卒中团队医生和影像科医生一同阅读CT平扫结果,计算rt-PA用量立即静脉注射完成溶栓治疗,时间控制在60分内。

  导医服务:

  在2013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全国首个溶栓质量改进项目——“MOST” 多学科规范化卒中溶栓项目公布了10家溶栓示范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博济医院

  天津市环湖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一 一医院(南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零二医院(沈阳)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

  卒中绿色通道

 

 案例简介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4年开始实施卒中绿色通道,收效显著,卒中急救流程核心点如图所示。

  患者入院,急诊医生申请送检血常规、生化、出凝血筛查,并完成心电图检查,10分钟内卒中医生到达。

  卒中团队医生快速确诊,陪同患者进行急诊CT平扫检查。

  完成CT检查,进一步获取患者临床资料,开始知情同意谈话,启动溶栓程序。

  检验科和影像科医生确保45分钟内完成检验报告和CT检查结果。

  卒中团队医生与影像科医生排除出血并确认是否适合溶栓;对患者再次评估;边溶栓边将患者转运至卒中单元,开始药物注射并监测病情变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