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美剧《周一清晨》原名为切尔西综合医院第一季,今年6月热映,根据CNN首席医学记者桑贾伊·古普塔尚未出版的小说改编,以医生们每周一早晨召开的“发病率、治愈率、死亡率与错误率”研讨会为背景。在美国医学界,这种会议被认为是最绝密的会议,研讨结果不会告诉任何人,只有参会的医生自己知道。
状困境:
截止去年底,我国目前约有15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受捐赠器官少制约,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余例。我国是世界上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山一院副院长何晓顺说,我国每年死亡人数900多万,其中比较适合器官捐献的如因交通意外、中毒、脑出血等死亡的潜在捐献者占近四成,然而每年捐献器官很少。
捐助困境: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朱有华:全国每年交通事故导致约10万人意外死亡,这是一块庞大的潜在器官源,在捐的志愿者中,哪怕只有1%最终实现捐献,也能明显改善现在的供体稀缺状况。
在一些发达国家,申领驾照签署器官捐献,已经成了制度化安排。澳大利亚的驾照持有者约80%都愿意签署。但在我们的文化里,刚拿驾照就被要求考虑万一出车祸死亡,这是很让人忌讳的。有网友担心:“会不会有的人明明可以救,但是因为签了这个,医生就不救了,直接取器官呀?”
实施困境:
过去没有统一分配原则,没有全国分配共享系统,有些医院自建的排序系统中,病人等待时间是第一考虑要素;而有的医院则将移植后的效果作为最主要的指标。另外,医院和医生掌握器官分配权,导致“熟人、关系等起到很大作用”。
解困信息:
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 2011年起,原卫生部委托相关机构初步开发了全国器官捐献分配与共享平台,目前正在试运行。将根据接受者健康状况和等候时间、匹配程度、年龄、地域等,通过计算机分配系统进行自动配型,公平、公正、公开地解决器官分配问题。
经济补偿能否到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医学法学教研室副主任 张 雪
剧情:一对姐妹间的捐肾手术失败,姐姐的肾脏最终没能植入妹妹体内,妹妹在手术过程中死亡。巴克医生想要重新利用这颗肾脏,无奈捐肾方姐姐不同意,并试图索回这颗肾脏。尽管这种行为不能理解,但巴克医生最后还是尊重了她的意愿。
专家解读:医生要尊重患者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供体生命的神圣性。我国器官移植技术发展与立法之间不对接,往往让捐赠者陷入尴尬境地,比如,一场车祸夺去了一个男孩的生命,孩子的妈妈借债40余万元救治,也没挽回孩子的生命。于是,这位母亲毅然决定捐献孩子的器官。
是否应当给孩子的母亲经济补偿,目前很为难,一边是现行法律对经济补偿的禁止,一边是将自己孩子的器官无偿捐献给他人的母亲,往后却要因巨额医疗费用而艰难度日,让捐赠人寒心。
捐与不捐谁说了算?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移植中心教授 罗志刚
剧情:一个黑帮小混混因街头混斗被一枪爆头,送进了医院。看到这位潜在的器官捐献者,移植医生巴克急不可待地找人宣告患者已经死亡,甚至在混乱中试图让一位没有经验的住院医师来担当这一任务。
专家解读:目前,我国对于死囚遗体是否受法律保护仍没有定论,这同样让医生面临纠结。死囚只有在临刑前表达了遗体捐献的愿望,器官摘取才会真正无忧。
公民遗体器官捐献是另一条路径。但现在我国的登记者少,而登记者中也只有1%真正完成了遗体捐献。主要还是传统观念的问题。还有一些人虽然主观上能接受器官移植,却顾虑亲属邻里的看法。
希望媒体能够帮助公众转变观念与认识,让捐赠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建议捐献何时开口?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教研室副主任 柴湘平
剧情:剧中有3个案例涉及器官移植,法律、亲情、宗教、伦理纠缠在一起,让以冷静、理智著称的移植医生巴克都无所适从。
专家解读:医生何时开口谈论器官移植格外重要,病人死亡前,医生不能开口,因为有可能被认为是为了器官而故意不尽力救人。在病人刚刚死亡之时,也无法谈,因为此时患者家属正面临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或者花了钱没能救命而对医生有着满腔愤怒。
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下,医生尚不知患者家属是否会以某种理由找麻烦、闹纠纷,还有心思去提器官捐献?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