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礼来中国副总裁,负责公司事务和政府事务,曾任中国外商投资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卫生经济事务总监,获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说起中国制药,业界总有人调侃式地拿它和中国足球类比,对它既爱又恨,爱的是它成长很快,恨的是它拿不出叫得响的创新药!中国是制药大国,却不是制药强国。这一切似乎正在悄然变化,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中国正在向制药强国迈进。
近日在深圳举行的中欧国际商学院2013第九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长期致力全球医药卫生经济研究的礼来中国副总裁陈怡博士,提出中国犹如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正处在制药强国的十字路口,前面有一路畅通的绿灯,也有羁绊其停下的红灯,更有提醒其慢下来思考一番的黄灯。
绿灯:中国已成 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
据中国商务部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外贸结构调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中国医药工业产值和出口额均以超过2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18255亿美元,出口额476亿美元。中国国内药品市场规模已达9261亿元,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据IMS预计,未来10年,中国医药市场的增长率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到2017年左右,中国医药市场的规模将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这样高速的增长,客观上得益于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人口结构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医药消费潜力巨大,未被治疗的疾病还很多,药物开发的空间还很大。
国家宏观政策对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持显而易见。在新医改的配套措施中,尽管有药价以及招标等政策对行业存在不利影响,但整体来看对行业发展还是非常有利。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等产业振兴和创新计划不断出台,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工信部、商务部等也出台了鼓励产业集中度提高、大企业发展、收购兼并的一系列政策。
具体到药物创新方面,陈怡介绍,在研发投入方面,据IMS/CRA数据显示,相比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中国在研发总开支、生物制药研发开支、临床试验数量、研发人员投入上,除了研发总开支略低于韩国以外,其它项目都优于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从这个层面看,中国正在准备向创新药方向发力,而且颇具竞争力。
随着美国、欧洲创新药研发脚步的放缓,全球排名前20的各大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加上海外医药研发人才的回国,客观上都为中国创造良好的药物研发环境和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土壤。国内了已经出现了一些药物研发实力引人瞩目的本土企业,比如海正药业、药明康德等等。而且,随着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设立,为中国加快创新药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不难看出,从政策、经济实力、科研环境和优秀研发人才方面,中国目前已具备了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基本实力。
红灯:6000药企 没一家能进世界50强
尽管各种条件都正朝着有利于中国实现制药强国的方向发展,但不得不承认,我们与制药强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陈怡博士指出,首先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不够,没有一家在全世界叫得响的制药企业,创新药研发实力相当薄弱。
中国制造以其质优价廉的优势畅销全球,但中国医药产业却大而不强——近6000家制药企业尚无一家进入世界制药50强,距离以色列的梯瓦、欧洲的山德士等仿制药巨头也有不小的差距。
创新药的研发投入也是中国药企发展的短板。陈怡介绍,我国是仿制药大国,而药物研发投入水平又很低,据RDPAC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医药研发年投入约140亿元,仅占销售额的2%左右,其中跨国制药企业就占80亿左右,真正国内企业的投入非常低,远低于国际平均17%左右的投入。
对一个创新药研制成功平均需要10年、超13亿美元的投入来说,中国要研制新药,国内企业现有的投入可谓杯水车薪。
而跨国制药企业,因为其财大气粗,已经在巩固自己在中国的地位,抢夺中国优质的研发资源和项目,这都给国内制药企业造成了被动。
黄灯:创新药 发展关键在政策激励
面对机遇和挑战,需要慢下来,好好思考,要想抓住这次成为制药强国的机遇,中国需要做好哪些必要准备?
陈怡博士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观察,她认为:“成熟国际制药市场发展经验显示,政府的激励政策对引导制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具体说来,她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第一是通过政策调控,把国内重点的医药企业先做强做大,确保研发投入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是要提升药物的可及性。无论是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新药,还是进口新药,中国的市场准入都比其他国家要慢,从药品临床、审批、注册、进入医保目录、定价、招标到患者,这个时间一般需八到十年。中国药品审批可以学学欧美,提高效率,缩短审批时间。对特别重要的新药,可设置绿色快速审批通道。
第三是要减轻患者的药费负担,让患者用得起优质高效的创新药。政府通过强制降价来减轻患者负担,其实收效甚微,还会造成恶性循环,企业挣不到钱,自然不会去把新药投放到中国市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大商业保险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社保买单,美国商业保险对创新药发展的积极因素已得到公认。
第四是需要优化政府补偿机制。在欧美国家,对价格昂贵的创新药,政府、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和个人分担药费的做法已经较为成熟,这样鼓励了创新药的消费,也从源头上支持了新药研发。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比如青岛,2012年7月,抗肿瘤新药索坦和赫赛汀等8种高价药进入特药报销目录,每年当地政府投入3亿元。浙江、广东也有类似举措,这些都是对创新药发展有利的政策。
最后还要保护好创新药的知识产权,创新药的专利保护应该与国际接轨,除了发生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例如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此时与企业协商,可依实际情况“强仿”以外,专利药都应该给予必要的保护,比如定价机制和打击假冒仿制,确保创新药的回报,投入到下一个新药研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怡对中国制药业由大到强充满信心,“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成功上天,足以体现中国已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中国成为制药强国完全不是空中梦幻,只要从现在开始发力,在这个十字路口做好决定,或许到2030年,中国就有望成为制药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