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7月04日> 总第1036期 > 17 > 新闻内容
多方联手收拾垂体瘤
健康时报驻上海记者 尹 薇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4日  查看次数:  

  多方联手收拾垂体瘤

  除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上海垂体瘤研究中心外,全国还有——

  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瘤神经外科治疗中心:王任直(周一上午神经外科特需门诊,周二上午神经外科门诊)、杨义(周一上午神经外科门诊,周三上午神经外科门诊,周三下午神经外科特需门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心:姜曙(周三上午神经外科特需门诊):

  上海瑞金医院垂体瘤诊治中心:赵卫国(周二上午神经外科专家门诊)等

  受访专家:

  李益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宁光,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内分泌代谢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李士其,首届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副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复旦大学内分泌和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长

  “脑垂体正常状态下只有0.5~0.6克,但却统管全身的内分泌系统,是内分泌系统当之无愧的指挥中枢,内分泌的‘司令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益明教授指出,垂体瘤是目前国内发病率第二位的常见脑肿瘤,使得内分泌和代谢功能都受到破坏,要收拾这个“司令部”却要多方联手。

  感觉有症状了就是大问题

  “垂体瘤种类繁多,发病率也相当高,占脑瘤总发病率的10%~15%,而这一比例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甚至达到了19.8%。很多患者可以终生没任何症状。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便说明病情已十分严重,这又为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 李益明教授这样说。

  另外,垂体瘤和脑垂体紧紧长在一起,只摘除肿瘤完全不让垂体受伤很难,这意味着不仅外科手术挑战很高,且一旦内分泌功能因为摘除垂体瘤而受到损伤,病人的生活质量极其差,缺少男性或女性特征,可以说痛不欲生。

  脸圆肚大四肢变细或是征兆

  由于垂体瘤症状多,很难自己觉察。在临床上,大约超过一半的患者来院就诊时已是晚期。有的女病人出现闭经或不明原因泌乳,还以为是压力大,乱吃药。而一些患者开车总是某一侧碰撞,以为是意外,后来才发现是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形成管状视野。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瑞金医院宁光教授介绍。

  还有些女患者突然间戒指戴不上了,鞋也穿不上了,出现不明原因鼻翼增宽;牙齿间距增大;或吃东西时特容易噎;或脸变圆、肚子变大,但四肢变细等,要引起警惕,看是不是脑垂体瘤的征兆。

  找对医生更看医院协作力

  “在以往大量的实践中发现,一个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小组,治疗垂体瘤的有效率达到90%,副作用明显减少,但没经验者则下跌至20%~30%。这当中的差异,我们研究下来,其实是取决于手术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科室医生给予很好的支撑。”宁光教授进一步总结,现在,对于这类疾病,应该是形成一个团队,实现各项诊疗技术间的无缝衔接,共同治疗,从而提升垂体瘤的综合诊疗水平。

  患者可先由内分泌医生进行评估,对一部分肿瘤特别大、容易出血的患者先予以3~6个月药物治疗,让肿瘤缩小,血管萎缩,然后再手术。而在外科手术结束后,患者重返内分泌科。进行功能评估和定位诊断,与此同时,配合病理科、放射科的检查结果制定一个综合干预方法。如果涉及到女性生殖系统,还将有妇产科医生参与,涉及到视力,则由眼科医生加入。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可通过数据库共享,让门诊医生处理内分泌和神经功能的正常运转。

  近日,上海垂体瘤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立。作为首届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副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士其教授介绍:“我院脑垂体瘤微创手术每年大约1000台,至今已累积近一万个手术病例,居世界同类报道第一。”

  “下一步,我们酝酿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多方位看护模式’。医院治疗过程中,患者不移动,不同科室医生围着患者移动诊治。” 宁光教授补充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