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5月13日> 总第1021期 > 18 > 新闻内容
中国式肥胖的新挑战
健康时报记者 郭聪哲 李桂兰 健康时报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特约记者 王海芳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查看次数:  

        相关阅读:近日,由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中国糖尿病杂志》社主办的“2013北大糖尿病论坛”(PUDF)在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围绕全球性的“超重与肥胖”问题,探讨它与糖尿病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受访

  专家 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李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糖尿病专科主任,主任医师;邹大进,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光伟,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无奈:肚大腿细的,瘦腰得靠“饿”

  天天走路怎么还瘦不下来啊?有人这样问贾伟平,她略带无奈地说,那就“多饿着点儿”吧。

  其实,有一部分人靠运动,比如说走路,体重下降效果看起来并不明显。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贾伟平教授介绍,“这一方面是运动可增强肌肉,使其重量增加,另一方面也与一部分人能量代谢率较低有关。我们曾对腹型肥胖与非腹型肥胖的人进行过能量代谢特点研究,发现一部分腹型肥胖的人,能量代谢率是比较低的,就是说,同样程度的运动量减肥效果较差,而减少能量摄入,即少吃,对他控制体重的效果可能更明显。”

  中国人的肥胖倾向于腹型肥胖。“我们曾经用核磁共振扫描几千个中国人的身体脂肪分布,发现BMI≥25 kg/m2的人,62%的人腹内脂肪堆积,而即使是在正常体重者中也有14%的人是如此。”贾伟平说,腹内脂肪的集聚和糖脂代谢密切相关,腹内脂肪的解剖位置及代谢特点决定了腹内脂肪容易集聚也容易分解,所以,这样的人是减减肥就下去了,一吃多了又长上来。从这个角度说,腹型肥胖的人“饿肚子”可能比走路减肥瘦腰效果好,因此建议每顿吃饭“欠一口”(五到七分饱)吧。

  贾伟平介绍说,男性是在30岁左右腹部开始大起来的,腹型肥胖的发生率达30%,40岁后年龄每长一岁,腹型肥胖患病率长0.5%,到60岁达到平台期,所以30岁是男性控制腹型肥胖的重点;而女性超过40岁,每长一岁腹型肥胖患病率长1%,绝经期前后其增长速度更快,达1.5%,一直到70岁才到平台,这说明,40岁以后女性需重点防控腹型肥胖。

  找折中:胖子减重,不如先防增重

  适当减轻体重的过程本身就是治疗糖尿病!这个推断来自近年来国外一些大型研究,它们表明,只要体重下降就有利于血糖控制。

  但减肥难,2型糖尿病的胖子减肥更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焱教授如此感慨。

  为了减肥,李焱教授曾经吃过减肥药,“但问题是,吃西布曲明吃得我血压高了,到现在都没下去;改为奥利司他,吃了以后,查房查到一半了,我还在上洗手间”,于是,李焱教授放弃了减肥药。

  至于饿肚子减肥,很多人是接受不了或坚持不下去的。而时下最流行的减重手术效果虽好,但代价是改变人体正常结构。

  更多的时候,李焱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到底减肥重要还是预防体重增加更为重要?他更倾向于后者。减肥固然重要,但如果实现这个目标很困难,不妨先退一步,先不让体重继续增长。“人从不胖到肥胖的状态,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平衡,到了这个新的平衡再把它使劲往回减,就等于把这种平衡重新打破。而我们都知道,人呢,最怕的就是折腾。”李焱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先防体重增加,如能适当减少当然更好。

  可预测:小胖墩查胰岛,5岁看10岁

  是胰岛素功能出现问题,我们才出现肥胖的,还是因为肥胖才使得我们糖代谢异常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说,对于这种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专家们也花了不少心思。

  我们将目标锁定在了儿童身上,在大庆市,对刚刚入学的5岁儿童进行追踪调查五年,李光伟教授说,结果我们发现,5岁儿童的胰岛素水平可预测他们10岁时候的体重,其中如果5岁儿童的空腹胰岛素最高且体重最大的儿童体重增长也最大。

  但反过来,5岁儿童的体重是不能预测10岁时的胰岛素水平的,李光伟教授提醒说,儿童早期较高的胰岛素水平可预测长期更多的体重增加和更高的代谢综合征,但早期较高的体重并不能预测出现严重的胰岛素抵抗。

  “防糖尿病要从学龄儿童开始,儿童早期胰岛素水平较高者是防肥胖的重点,而不是只看表面胖不胖。” 李光伟强调道。

  避风险:

  血脂异常

  调脂药摆第一

  都说肥胖是万恶之源,这话有时让“肥胖”倍感委屈。因为肥胖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而区分肥胖是良性还是恶性最关键的是看有没有脂肪肝。上海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邹大进教授提醒说。

  因此,医生出诊只带听诊器是不够的,还要随身带个皮尺,把患者的腰围随时记录在案。“遇到胖人,首先要他做B超,最好是做核磁共振,看其肝脏脂肪含量是否增高,如增高,这个肥必须减”。

  尽管2型糖尿病患者减肥有很多好处,比如血糖下降、甘油三酯降低等,但唯一改变不了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胆固醇)。因它跟肥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邹大进进一步解释。

  加上“80%的LDL胆固醇的合成是内源性的,外源性的只占20%,那么我们只靠管住嘴迈开腿,限制外源性的LDL胆固醇的摄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管是否肥胖,LDL胆固醇的降低还是要靠调脂药物的。

  UKPDS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2型糖尿病第一位致死因素。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推手是LDL胆固醇,所以,对于肥胖性的糖尿病,首先要看LDL胆固醇是否达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