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唐丽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我儿子六岁时,我哄他睡觉,他却问我:‘妈妈,你会死吗?’我就告诉他,我当然会死啊,人人都会死的,他又发问了‘那我想你怎么办?’‘你说怎么办呢?’我将皮球踢回去给他了。儿子倒想想说:‘那我长大了结婚,就生一个你!你也会想我吗?他接着问我,“当然会想”,我非常认真地回答他,他又想了想说‘那你长大了,再结婚生一个我, 我们就这样轮着生,不许换生别人呀!”,我答应他没问题,儿子带着笑意睡觉了。”
“在6岁儿子的眼里,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爱的延续。” 这是“淋巴瘤患者康复课堂和交流”活动现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康复科主任唐丽丽给在场的淋巴瘤患者讲的关于死亡和爱的故事。
眼睛要停留在过程 “大家难免还会说我站在说话不腰疼,确实我是在站着讲话。”唐丽丽主任的话逗乐了现场的听众,“癌症患者来找我,上来就说,为什么要死的是我,不是别人!” 唐丽丽主任顿了一下,说道:“我也要死的,人从出生那天就注定是死路一条啦,怎么办?”
我们活得是个过程。长久以来我们的眼睛直直地盯在结果上,我们疯了一样抓着说话还不怎么利索的孩子去学钢琴、舞蹈……无非都是为了一个结果,考试时名列前茅,就有嘉奖,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无论之前你多么努力,也会被别人认为你的一生仿佛就只有悲剧了。
唐丽丽主任又给大家播放了一个短篇:一个刚出生的娃娃被父母抱起来学爬,紧接着,就一路开始跑,上学、工作、婚姻、育子、生病、死亡,短篇两分钟就结束了,“只要结果,奔着结果去,死就是结果。我们忽略了什么?忽略了过程,请将眼睛停留在过程上,享受生命的每一个时刻。”
爱是溢出来的那部分
“也有患者会问我,我做了那么多好事,自己受苦受累,为什么是我患癌?我就反问他‘为什么是你?’我们真的需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先得了解什么是爱。爱就好像是一个桶里装满水,水溢出来的那部分。“我们先要对自己好,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然后有余力时才能对别人好。很多人觉得这样的爱太自私了,在我门诊,有很多人会抱怨,自己亏欠自己地去对别人,为什么别人不买账,自己还落下一身痛,最开始都是冲着无私的爱去的,结果还是心里头不痛快了不是,关键是首先要将自己的内心装满爱才行。”
跳出疾病再说说,你都对不起你自己了,拿什么去对别人好?飞机上怎么用紧急面罩的,是不是都教你先给自己戴上,然后才是给别人,哪怕那个别人是你家的孩子?这就是爱,只有爱了自己,你才有能力,有机会或有可能去爱别人。
心理门诊里抱怨自己曾经付出都付诸东流的人不少,爱是溢出来的那部分,既然是多出来的,就不用期待回报了,否则我们的爱可能要出问题啦。
相关阅读
社会学家 李银河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著名作家黑塞曾经在一篇论年龄的文章中这样说:“年老和年轻同样是一项美好而又神圣的任务,学着去死和死都是有价值的天职。”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老年和死亡呢?很简单:以一种享受的心态。
步入老年后,人的各类欲望都会降低,那么就根据自己欲望的等级加以满足好了。欲望的强弱与年龄成反比,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
有的人欲望几乎全部丧失,像水边石头上晒太阳的乌龟,可以一动不动几十年;有的人食欲、爱欲、性欲尚存,那就应当想办法满足,使这些欲望得到满意的宣泄,这也没有什么可羞愧的,不必刻意压抑;有的人还有享受各类精神愉悦的欲望,比如享用各类艺术品的欲望甚至创作欲望,那就尽情沉浸在各种美好的事物当中,尽情享用。然后怀着平静的心情迎接死亡,在临死时像维特根斯坦那样说一句: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好很惬意的事吗?摘自李银河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