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甚至有点“一人患癌,全家受益”的味道。我曾经三年大便不正常,一天两次三次的,去门诊看,说是肠道功能紊乱,我就没把它当回事,也没细细看大便形态是不是细了,想想这种软便是否正常。后来一查肠镜,紧张了,当时医生告诉我,那肠镜到十五厘米左右的时候就进不去了,在周围取活检一看,发现已经癌变了。
自从患癌之后,我才知道我母亲这边其实是有家族型的结肠息肉的。这种息肉到一定时间,比如说30、40岁时,基本上就会演化成癌,即使你没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我就告诉我的弟弟妹妹,让他们都去检查,并且定期体检,有息肉就给切了,这样我的家人就受益了。
我儿子被派到国外工作时,出国前特意查了一次肠镜(他现在回国时,也会定期做检查)。我们平时也都反复跟他交代,上完厕所后一定要回头看一下,大便是不是有什么异样,有没有变细之类。其实就跟医生说的一样,有些癌症症状只要我们自己足够留心,是可以尽早发现的。比如肠癌,如果排便习惯改变了,大便形状不对了,就是需要警惕的信号。
患癌以后,治疗要跟着医生,好好配合完成,可治疗结束后还需要长期进行复查,时间长了搁谁都烦,特别是觉得自己跟正常人不一样的时候,就会反感。开始的时候我是半年查一次肠镜,后来变成一年查一次,即便如此,做了好几次以后,我开始觉得既麻烦又痛苦。
手术后头三年,肠镜检查显示一切都还好,我就觉得差不多了,不用查得这么勤快了,心里头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像挂着个大石头了。于是就略微放松了,中间隔了三年没有再查肠镜。没想到再一查,又发现息肉了!我就害怕了,就又开始年年查。从我患癌至今,已经26年了,中间查出来四五次息肉,都是因为查得及时,查出来就给切掉了!现在我感觉这样的“年检”反而能让人安心。现在的我,已经接受这就是我的生活了,上班、生活、防癌、抗癌,和癌症打交道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很多人都有防癌意识了,很重视健康体检。但防癌的检查并不一样。徐光炜教授总爱说的一句话是:健康体检并不等同于癌症筛查,普通体检只是可以“偶然”发现肿瘤,比如做B超可能会发现肾上的肿瘤。要想预防癌症、早点发现癌症,做些肿瘤的筛查是必须的,它能在临床前期就把癌症“揪”出来。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了些比较成熟的癌症筛查,包括宫颈癌和乳腺癌。
大家平时最好能跟亲人们聊聊家族的疾病史。比如我们家,自己家里有了癌症患者,就可以引起全家人的警惕,如果身体还有了一些跟以前不一样的症状变化,更可以提早防范。最重要的是,可以尽早有针对性地、重点地做些癌症筛查。
相关阅读
健康时报记者 赵娅如
在欧美国家,癌症患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可以寻求到两方面的帮助,一个是医疗团队的专业支持,另一个是癌症协会、癌友康复团体等提供的心理和康复支持。
欧美国家的医生还希望患者适当地提供一些信息,并注意一些就诊细节,从而更有利于治疗。首先,患者最好愿意分享自己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信息,以便他们能更加全面地掌握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其次,如果患者在看病时感到紧张,不确定是否能记住所有想问的问题,那就准备好笔和本,一想到问题就记下来,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看医生。患者还可以请家人或好友陪伴就医,让他们帮着咨询、记住一些事情。
癌症本身以及治疗的过程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此时,欧美的患者通常会向一些癌症协会、癌友互助团体乃至教会寻求帮助。这些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大都定期举行聚会,通常每周一次,有心理医生和专业医师参加,患者可以带上家人也可以独自过去,大家互相诉说本周内发生的事情,互相安慰和鼓励。现在,还有很多网上的论坛供大家自由交流。美国的患者打电话到美国癌症康复协会,就能知道附近有哪些癌症康复组织和团体。
英国的癌症康复中心还非常注重通过环境建设,营造“积极的精神氛围”。 英国癌症康复基金会提出,癌症康复中心应和迈入医院的感受截然不同的,是要让人感到安全和热情,而不是前途未卜和孤独。此类康复中心如“盖茨癌症康复中心”( Guy’s Cancer Rehabilitation Center),临近泰晤士河,环境古典、文艺,充满时尚气息;格拉斯哥的“迈吉癌症护理中心”(Maggie Cancer Care Centre),具备极致的苏格兰乡间和海滨美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