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5月06日> 总第1019期 > 14 > 新闻内容
医生说药械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6日  查看次数:  

  机器人——

  切巨大肝血管瘤

  健康时报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特约记者 任伟锋 何兴龙

  通过腹部直径1厘米的创口进入腹腔,之后病灶状况、组织结构等通过机械手臂上的摄像头,被放大后显示在监视器上,医生通过遥控机械臂做手术。日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运用机器人,成功为患者切除了直径11厘米的巨大肝血管瘤。

  该院肝胆胰脾外科窦科峰主任介绍说,机器手臂可以在狭窄的解剖区域内540度完成转动、挪动、摆动、紧握,具有人手难以达到的稳定性、重现性及精确度,可辅助完成各类精细复杂的手术。

  虽然患者的手术创口仅1厘米左右,医生也能坐在操控台前利用置入的机器手臂,顺利切除患者的右半肝,和传统手术相比,出血量非常少,病情恢复快。

  新材料——

  修复受损神经

  健康时报记者 杨小明

  神经受损非常常见,且不说断肢断指骨折等严重外伤,就是普通外伤都可能引起神经受损。最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外科主任医师刘晓林团队研发出被称为“神桥”的新型材料,可代自体神经。

  对于神经缺损的修复,目前通用临床手段是 “挖肉补疮”,即挖掉次要神经去补受伤神经,这种方法一般会使得供体区域出现并发症,而且疗效也并不理想。如果在手术时忽略神经的受损,没有进行修复或重建,一段时间后手掌的功能就会丧失,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这种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型材料可替代自体神经,有助让缺损的神经再生长,他们称之为“神桥”。目前该项技术也已在国内20家医院开始使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