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4月29日> 总第1018期 > 22 > 新闻内容
我的地震记忆
摘自4月21日韩寒博客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9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近日,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牵动着全中国人的心。从1976年7.8级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8.0级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再到2011年的日本9.0级大地震,这些自然灾害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恐惧、悲伤,还有冷静的反思。本期让我们回眸往事,来看看亲历者的地震记忆。

 

  预警:日本人用电视机做地震速报

  010年夏天,我被公派出差日本。刚到这个国家不久,就看见专家们在媒体里预测东京地震一旦发生会带来何种严重的后果、会有多少人死亡等问题,我得承认自己的确被吓坏了。于是,按照日本人的习俗,我买了一个地震包放在床下,里面有容易储藏的食物、水、手电筒、避难地图、收音机、雨衣和一双手套:据说那双手套的作用是一旦自己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下,可以用来保护开挖废墟的双手。

  日本为地震所做的重大准备之一是全国性的地震速报网络。虽然到目前为止地震精确预报不可能,预报最多也就达到“今后3天内,7级以上余震发生概率70%以上”这种水平,但是日本却不惜工本建造了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日本人把这种网络的终端整合到了每一个日本家庭必备的电视机上。有很多新式电视机即使处于待机状态,速报一到就会自动开机。于是,我经常在电视机上看到类似这样的消息:“静冈6级地震,地震波即将到达,会引起房屋剧烈摇动。”这种系统虽然只能在地震发生后几秒钟起作用,但对于从小就训练有素的日本人,足以找到安全的地方暂时躲避。

  生活在日本,我对他们的地震速报系统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三四级这种震感不明显的地震也要作速报,所以几乎每周我都会看到这种速报,时间一长,我也就麻木了。

  摘自《日本大地震亲历记》张志浩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逃亡:汶川地震中,40分钟跑了6个小时的路

  作为《南方日报》的区域新闻中心记者,跑突发社会事件新闻已经“见多识广”——爆炸、火灾、交通事故,但是亲赴汶川地震现场还是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

  那天,我和同事胡亚柱两点钟在北川中学附近看见有一个小分队的武警人员,一边跑一边喊:“赶紧逃命啊,水库出现裂缝,就要决堤了!”

  几乎同时,在各个废墟里救人的武警战士纷纷出现,身穿绿色迷彩服的武警战士们都往北川中学方向奔跑,耳边全是逃命的声音。

  胡亚柱对我大声说:“快跑啊!”跑,拼命夺路狂奔!路过我们取名的“死亡谷”,那里的路上还有很多被巨大石头横压在下的横尸多具,我几乎是从尸体上跳跃过去的。

  胡亚柱一边跑,一边说:“你把包都给我。”还叮嘱我:“千万不能摔倒,万一摔倒,等不来洪水淹死,那些拼命逃命的人,也会把你踩死。”

  这个时候,我看见只有我和胡亚柱不是军人,周围前后一公里里面,也只有我一个人是女的。

  大家都在逃命,但是,还有几个武警战士背着一个老人,正在艰难的下坡,上坡,很多的武警战士都喊着:“帮他一把,帮他一把。”然后一起把这个老人背到安全的地方。

  耳边全是呼呼风声,我大脑一片空白,我再一次强烈地感觉到这个时候真的连地球都是不安全的。进县城采访,我们花了6个小时,跑出来,我们花了40分钟,虽然冲到了高处,我却惊魂未定。摘自《生死一线——汶川大地震九天纪实》张蜀梅著,花城出版社

 

  自救:15天,唐山地震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1985年2月5日,我赴开滦赵各庄矿寻访唐山大地震时被救出来的最后的五位男子汉。整理采访笔录如下:

  1976年7月28日那天,陈树海是当班班长,我们正刨煤,听到了轰轰的响,抖得厉害,人都动弹不了。一片尘土,看不见人。篮球那么粗的立柱都折断了。跑煤的眼儿也都堵死了。渴。累。害怕。非常绝望,非常绝望。这时,陈树海说话了:“咱们不能等死。往上去吧,只有一条路了。”他有经验,他是我们的活地图。

  在井下待了一个礼拜,终于爬出了鬼门关,谁也没有力气再走了,就地坐着。安静的巷道里,只听见水声好似地震后的矿井内部牛吼,不能再等,得赶到水的前头走。

  这800米,简直要我们的命。我们攀登,从九道巷向八道巷。每登一个台阶,都要使出极大的力气。我们找了根棍子,每个人都死死地抓住。一路走,一路不停地吆喝:“小李,小王,抓住呀!”再往上,每走三四十个台阶都要遇到一个平台,于是又都是好一阵摸索。头像患了重感冒似的沉。心跳得好急啊。胃在胡乱搅和。肚子已经瘪了,肠子在咕咕叫唤。我们一路攀登一路喝道旁的水。喝了尿,尿了再喝。水里有屎尿、有煤渣子也顾不上了。身体直冒虚汗……难走啊!800米,走了总有四五天吧。小李、小王一会儿哭一场,一会儿哭一场,调都变了。

  8月11日中午12点整,这个时间我们是后来知道的——来人了!一串灯光直冲我们而来。我们一齐扑上去,哭着扑上去,可那时已经喊不出声了。

  1976年8月11日,唐山大地震后第15天,我们得救了。

  摘自《唐山大地震》钱刚著,当代中国出版社

  相关阅读

  地震来临

  志愿者要帮到点儿上

  5年前,汶川地震,我和一些朋友尽可能早的赶到了成都,有些话,也许此刻说出来比较合适。

  基金会:2008年我和朋友一腔热血,到了那里,发现其实我们能派上的用场并不大。后来我让上海的朋友直接把物资给了壹基金。更大的帮助其实是能最准确的知道灾区所需,发布给大家,以便于网友们在捐物资的时候更加有针对性。

  救援避免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扰,如今有了微博,甚至有人借灾难骗转发关注甚至骗钱,一些朋友无法分辨,一心急都转发了,然后变成热门,网站对于类似求助信息在被广泛传播之前最好有基本的核实。至少IP地址完全不对的第一人称微博要格外注意。

  72小时内名人明星先别去:我也建议在救援最重要的72小时内,名人明星暂时不要前往。不少人能认出你的脸,再多的热心和善良都可能适得其反。反而是在地震后的心理创伤恢复期,愿更多的明星可以去那里,哪怕就是宣传,也是件好事。救援的黄金72个小时,应该留给专业救援队和有经验的志愿者。

  关心灾情别有攀比心: 当灾难来临,最好的救援者其实是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自救和互救往往是灾难发生后最有效的方法。建议学校能够开设或者强化救援课,教授各种情况下的自救互救方法。

  经历了一些灾难现场工作才知道灾难各种,人心万千,境遇两极,也许谁都是高尚者,谁也都是卑劣者。面对自我的苦难,他人的生死,很多时候,你和你以为的你并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行善修行的方式。话退万步,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就算不捐任何东西,甚至不关心灾情,只要自我为善,不害他人,就是对世界做的慈善。在对远方苦难的万千声援热血热心之后,我反而会看见身边有很多默然不显的困苦需要帮忙。众善够重,诸恶才能被诛;重善够重,困难才能不难。

  摘自4月21日韩寒博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