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可只有约1万人能够完成移植。原因是器官捐献率极低,每百万人捐献率只有0.03。器官捐献怎样如愿?
4月18日,记者拨通天津市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电话,询问器官捐献事宜。工作人员告知记者应在当地捐献管理机构登记。“我想问一下在天津捐献器官的流程。”记者继续询问。“登记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就可以了,然后会发给捐献者一张卡片,表明有捐献意愿。”工作人员回应。
4月10日,记者曾以捐献者身份致电北京市红十字会,对方很快提供了北京市器官捐献中心电话。在记者说明捐献意愿后,中心工作人员建议11月捐献中心网站上线后在线登记。
3月18日,记者曾致电北京市器官捐献南区工作站。工作人员介绍,该站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院内。该站只会记载捐献者的姓名、联系方式、器官捐献意愿等。“问到什么地步主要还是看值班人员问的是否详细,如原发病、健康状况、年龄等,是否愿意参与器官捐献宣传等。”工作人员说,“医院其实不太愿意长期做这项工作,是暂时代管。年内北京市红十字会将成立器官捐献办公室,到时候会将现有资料全部转过去。”
在面对“如果出现意外,怎么知道捐献者有捐献意愿”时,工作人员回应:“到时候需要家属主动联系工作站。”
同样做过器官捐献意愿登记的王晓林女士坦言:“我选择了全体捐献,也就是所有器官都愿意捐献,遗体也可以捐献给医学院。买墓地还要占用公共资源,器官捐献了可以帮助别人。亲友的思念可以放在心里,未必要体现在遗体完整上。”她的捐献意愿取得了丈夫及家人支持。 然而让王女士担忧的是“因为登记内容很简单,假设我真的遇上意外,估计也很难实现器官捐赠。”
王女士的担忧不无道理,要真正实现器官捐献并成功移植并不容易。对于器官捐献而言,心脏停跳后的每分每秒都很关键。心脏允许热缺血的时间是3~4分钟、肝脏是5~8分钟、肾脏是30分钟、骨和眼角膜为24小时。因捐献者意外死亡,器官没有及时妥善处理而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此,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业务部副部长高新谱认为:从硬件来看,比如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若某个捐献者在深山老林等偏僻地点遭遇不测,会有直升机及时赶到,将捐献者运送到附近医院手术。我国一时还难以达到这种硬件水平。
另一方面就是意识问题,“我接触过一些长期在ICU病房工作的医生。他们每天都会面对死亡,但就算是工作过一二十年的医生也不会想到主动去询问、关心这些病危人士有无器官捐献意愿。”高新谱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