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4月29日> 总第1018期 > 15 > 新闻内容
体谅我是病人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副主任医师 戴元昶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9日  查看次数:  

  生病之后,你才会知道健康的重要,才会知道生病的痛苦。平时,作为一名医生给别人看病,无法体验病人的感觉。生病了,就有了这种“换位”的体验。突然生病,迫不得已住院躺倒病床上,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回做病人的感觉。

  肉体的痛苦是最为直接的。因为疾病的原因需要绝对卧床,对于喜欢动的我来说,直直地躺在床上是何种滋味,唯有自己知道。

  还有一说话就气短如游丝一般,周围的空气就仿佛把我紧紧地箍住,让我透不过气来。粗大的引流管加大了躯体的痛苦,医生说24小时后留置管就不会痛了,可我却为此挣扎了整整10天。也许是留置管放入偏深,每一次稍稍身体的挪动,都会带来强烈而无法忍受的疼痛。从来不使用止痛药物的我,每天也都要用止痛药了。

  随之而来的,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就成了一种次生“灾害”。卧床不动严重影响着胃肠功能,饮食没有胃口,只能强迫自己多吃一点。躯体的痛苦让我无法入睡,整夜整夜失眠。

  大便的秘结,让我每天都要经历一次小小的折磨。是啊,人体就是一部“机器”,任何一个“部件”的毛病,都会带来其他“同伴”的怠工。

  肉体上的痛苦,生理上的变化又给精神上带来巨大的影响。一次次的穿刺,病情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人就会烦躁不安起来,心情也开始郁闷起来,一天天的病痛折磨,面对空空的病房,孤独就会绵绵而来。只有我此时身处此境,才可以体会这些感觉。

  做了病人,我每天都面对医护,就想着如果我们的医院在一些细节上想得更多一点该有多好。比如,病床的高低可以调控,病房的空间再大点,病房外的噪声隔离好点,个人的空间可以私密些等等。

  这是我一名医生,做了一个病人后实实在在的感受和体验。请体谅我是一名病人。

  相关阅读

  沟通要“勤活怕”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胸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侯夏宝

  如果说临床治疗是病人康复的框架,那沟通便是框架中的混凝土,关键要会角色互换思维。如何才能有的放矢呢?

  首先要勤:只要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苗头,要作为重点沟通对象,同时交班中也要跟下一班的医护人员做好沟通。

  二要活:对语言沟通困难的患者(聋哑人、气管插管、面罩吸氧等)可写字;当出现沟通困难时,可另换一位医生来沟通,要尽力避免自己失败的沟通再度恶化。

  三要怕:当治疗效果不能满足患方要求时,不提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医生和护士之间要相互讨论,由上级医师统一进行解释,避免各自的解释相矛盾让家属不信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