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贾伟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
周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糖友有个“五少族”
血糖监测在糖尿病中的重要地位让其看起来更像一个“数字病”,但我们的有些患者却不太重视这些数字。
启动于2009年,全国共有417家医院、14万余名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参与的国际上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调查发现:我国77%的单纯服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服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仍有85%的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其中单纯胰岛素治疗患者的平均监测频率为2.8次/月,而胰岛素合并口服药治疗的患者平均监测频率也仅为4.5次/月。这足以说明我国患者的血糖监测情况不乐观。
进一步的调查数据是:79.8%的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62.2%患者对监测时间和频率缺乏认识,48.8%患者不会使用血糖仪,57.4%患者不做血糖监测记录。这些信息来自2010年12月11日中华 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届血糖监测国际论坛。
综合这一系列的数据,可以说,我国的自我血糖监测陷入了“五少”门。即处方少:医生较少对血糖监测给出系统指导和处方;数据少:医生看不到血糖监测记录和分析结果;指导少:医生较少指导患者解读自我血糖监测信息;评价少:患者不确定血糖监测值的高低;行动少:患者不知道监测血糖后应采取什么行动。
给“五少”糖友开处方
血糖监测数据,是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首先要求我们的患者在治病过程中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开血糖监测处方,先指导自己怎样进行全方位的血糖监测。
主动做血糖监测记录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通常需要每日至少三次的自我血糖监测,但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创伤或手术前后的患者,治疗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5至7次,包括空腹、餐前、餐后、睡前和夜间血糖。治疗达标后,每日监测次数可减至2到4次,建议涵盖空腹血糖,晚餐前后和睡前血糖。
还有一种血糖监测方法叫 “315血糖监测方案”,适合于每天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治疗者采用。即在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监测5点血糖谱(空腹、三餐后和睡前血糖);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监测5点血糖谱。
主动找医生解读血糖
患者要保证血糖监测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就要主动找医生给予系统的指导,解读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当然,广义上讲监测数据记录不应只包括血糖值,还应包含饮食、运动、药物、特殊事件等多方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