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3月14日> 总第1005期 > 01 > 新闻内容
新总局:应让我们买放心奶粉
李红梅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4日  查看次数:  

  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等。闻此消息,异常兴奋,却不禁想起此前的新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表示,内地奶粉99%是安全的,而崔永元委员坦言“我哪知道1%在哪里呀”。新药监总局能不能管好一罐奶粉?

  食品药品监管因多部门负责造成“无人负责”的真空和漏洞,一向被认为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食品药品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从体制上避免了重复监管以及监管“盲点”的问题,利于责任落实。然而,部门资源的整合也只是走向公众餐桌安全的第一步,下一步怎么管才是关键。

  改革方案提出转变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建立让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有效机制。这意味着要靠建机制来保障餐桌安全,为什么这么提?我们先来了解有关背景。据食安办负责人介绍,我国13亿多人口每天消耗200万吨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0多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3万家、餐饮单位210万家、农牧渔民2亿多户,这些企业多是小、散、弱,组织化、规模化的少,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数量巨大。面对庞杂的监管对象,监管能力跟不上,风险监测、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以及企业投入、管理能力等方面,仍比较薄弱。因此,亟需转变管理思路和方式,在市场监管方式上进行设计,才能形成有效机制,让生产经营者主动成为第一责任人。

  1906年,《丛林》一书中,记者关于制作“罐装”火腿的真实描述,让正在吃早餐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大倒胃口。罗斯福最终下定决心,签署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案》,拉开了人类食品药品监管的历史。从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断完善机构,完善法律,通过专业而科学的检测和评价,加大执法力度,为公众挽回了健康。

  对照美国经验,我们对一罐奶粉的监管还需要完善。如国产奶粉要农业部监管奶源,国外进口奶粉要检验检疫部门把关,标准由新设立的卫生委员会制定,新总局必须协调这些资源实现管理“无缝衔接”。法规需要完善,包括标准是否要统一和提高、处罚力度是否应该加大等。客观公正的专门技术及评价人员,以及充分的信息公开。消费者、健康权益保护组织地位进一步提升,像美国一样形成类似健康研究会、公益科学中心等组织,形成对企业的监督制约等。

  直到今天,美国仍然不敢说食品药品监管体系100%完美。可见,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管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公众信心缺失的当下,即使是99%的标准,也应努力使余下的1%趋于零,以挽回公众信心,真正保护公众健康。

  作者为人民日报主任记者

  专栏主持 傅振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