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糖尿病大国”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中国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但中国的控糖之路走起来一直很艰难,难点到底卡在哪里?从最近中国糖尿病界的一些学术活动里,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提示。
中国肥:藏着掖着
与欧美等国家比起来,中国还称不上盛产肥胖。但同样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肥胖人群里还有自着己的特色——爱“藏着掖着”。
中日友好医院的杨文英教授在最近的一次糖尿病论坛(NNDU2013)中谈到,从患者的肥胖程度看,中国人普遍比欧美的糖尿病患者“瘦”。我国在BMI超过25的人群中,50%有内脏型肥胖,即使BMI在18.5~25的“正常人”中,内脏型肥胖也达到14%。而内脏型肥胖和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我们平时看上去不胖的人也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
另外,在杨文英教授进行的家族糖尿病研究中还有一个发现,就是一个家庭中有几个孩子都没有糖尿病,患糖尿病的风险最低;如果有一个孩子患糖尿病,其家族遗传患病风险就会提高。也就是说,你要关注自己的兄弟姐妹是否有人患糖尿病,如果有,你就要当心了。
时报提醒:可通过观察腰围自测一下内脏脂肪。通常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就是腹型肥胖了,也就提示您该给内脏减减肥了。
据健康时报2012-8-9第16版
没达标:糖灾泛滥
防控糖尿病必须要重视一系列身体指标,血糖、血压、血脂等等,但我们的患者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这些数字。
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报告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的全国性评估研究(简称“3B研究”)指出,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同时达标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仅有5.6%。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对抗糖尿病的花费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几率增加。比如,2011年中国在对抗糖尿病上的开销就达到了170亿美元,占了中国医保总支出的5%(此信息出现在新加坡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和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出版的白皮书上),我国有至少5000万的糖尿病足患者,且糖尿病足的截肢率位居非外伤性截肢之首(这是201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足及相关疾病论坛给出的数据)。
时报提醒:糖友定期做检查可延缓并发症。每三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半年至一年查一次生化全套指标,每年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眼底,及心、脑血管及肢体动脉的相关检查。
据健康时报2013-1-28第18版
轻指南:浪费资源
目前在中国的三甲医院里,内分泌科几乎变成了糖尿病科,候诊区挤满了前来咨询、复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也有糖尿病前期患者,这是在浪费医疗资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施秉银教授发出感慨,他认为应该把糖尿病患者还给社区医生。
一般治疗方式相对简单、靠生活方式干预及教育即可的患者没有必要非来看专家门诊,社区医生和各种指南就能帮助其进行自我管理。比如早在200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内分泌学分会就制定并发布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水平达标、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防治管理等都有规范性指导,按照它的要求照做即可。指南既有给专业医生看的专业版,还有给普通患者和患者家属及公众看的科普版。
但在医院候诊区排队等着看糖尿病门诊的人,又有多少人知道、看过并遵守着这样的指南呢?
时报提醒:给您推荐《与糖尿病一起生活——您和家人必备的生活指南》一书,这是2009年美国医师协会提供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手册,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编译。这本书图片多文字简单,适合老年患者阅读。
比如,书里做了一个等大小比例尺的标准餐具,患者可以比着它吃。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陈伟在该书发布会上提示,绘制出来的杯子高17厘米,500毫升,想喝啤酒倒半杯;绘制的碗碗口直径10厘米,碗深5厘米,盛满盛平了装2两熟米饭;绘制的盘子6英寸,直径约15.24厘米,一半放蔬菜,四分之一放肉类,四分之一放主食,差不多是患者一天食量。
据糖医网、糖尿病在线、健康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