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1月31日> 总第996期 > 07 > 新闻内容
短信焦虑微信搞定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教授 彭 旭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31日  查看次数:  

 

  收到一堆祝福短信,心里头却高兴不起来。

  明知是群发,出于礼貌还要一个个回;明知对方可能不会看,还得辛辛苦苦地编短信群发。发送时机也让人矛盾:除夕、初一发,会赶上大家短信潮,体现不出自己特色,晚些天发,又担心遭到对方的误解,以为自己很忽视他。

  中国人素以讲究礼仪著称,这一点在传统的春节更显得突出。于是一些平日里不拘小节的人过年时也不得不变得遵守规矩、看重面子。从心理角度看,容易把节日短信变成情绪“轰炸机”的人,会有些易感性格,如追求完美、刻板执著、谨小慎微、控制欲强、思虑过度等。

  想要改变也不难:

  勤快的人不妨摆脱一下短信的束缚,尝试以传统的方式拜年,如近地可以登门,远方可以通电话,视频聊天,尽管会花费多点,但心里踏实的同时也促进了直接交流感情。

  尝鲜的人可以把短信改用微信,这是沟通中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了,省时省力,轻轻松松说几句话,用不了一分钟;增进情感,声音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句普普通通的“新年好”,通过声音传递,也会别有韵味,比冰冷的文字更能带给他人温暖的感觉;留有日期,对方即使晚几天收到,也能看到你发送的日期,不存在“过完节才想起我”的尴尬。

  守旧派还在使用短信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用飞信,原创短信敲字省事,发送容易,不至于编完短信“手腕累断了”,另一方面干脆舍弃文字,一张你的照片、一个动画都是新鲜又能让人记忆犹新的。

  即使改用手机文字,发送人还需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在发送祝福短信的时候,最好将自己的姓名放在短信的开头。因为,大部分人在阅读祝福短信的过程中,通常只会对短信的前二十个字产生较强的记忆力,所以如果将姓名放在最后,很容易造成收件人的记忆减退。

  相关链接

  测测你的焦虑颜色

  健康时报记者 赵娅如

  马里兰大学高里兹辛斯基率领的研究团队,以来自世界各地的白领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记录他们节日期间对祝福短信的心理状态发现,节日短信焦虑 “病情”有着以下不同的表现:

  蓝色轻微焦虑:想到要发短信并为此纠结,会编原创短信向关系亲密的人群发,发短信的对象不超过手机通讯录的20%。

  橙色中度焦虑:稍微熟悉的人都群发短信,内容为原创+转发,有选择的回短信,发短信对象为手机通讯录50%左右。

  红色重度焦虑:手机里所有人都群发短信,不收到对方回复会很焦急,可以去找心理医生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