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1月17日> 总第992期 > 21 > 新闻内容
好酱油有三个金标准
健康时报记者 王旖含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7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作为健康时报记者,就有更多的机会走进食品药品的生产地、加工厂,能看看它们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近日,健康时报记者王旖含来到香港李锦记集团位于广东新会的工厂,参观了南方特色酱油的生产过程。“抛开记者的身份,我也是一个消费者。什么样的酱油比较好?我也很想知道。”听听她的心得!

  记者体验

  这次体验,同行的人都说我更像个“调查员”而不是参观者,因为我一直在问技术人员为什么、怎么做。平时我就发现,超市里的酱油大致分两种——一种颜色偏深,看上去黑黑的;另一种颜色偏红,看上去亮亮的。它们有什么区别?哪种比较好?一路看,一路问,我算抓到了挑酱油的“金标准”。

  红棕色的酱油更好

  技术人员介绍,颜色越红的酱油,氨基酸态氨的含量越高,营养也更高。质量佳的酱油,是由黄豆、面粉加上盐水和曲种做原料,经过3~6个月的发酵、酿晒、高温消毒等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生产完成。这也是南方传统酿造酱油的特色,反映在颜色上,就是红棕色、澄清透明的。除了看颜色,还可以闻一闻,好酱油还会有一股淡淡的酒精味。

  酿造期越长的越好

  酒是陈的香,酱油也如此。酿造期越长,酱油的营养价值相对越高,风味也更加浓郁。市面上的酱油,很多都打着“酿造”、“传统酿造”的牌子,甚至宣称上百天的酿造期,究竟是不是如此呢?看一看酱油的瓶身,就会发现,有的写着“低盐固态”,有的写着“高盐稀态”。其实这就是判断酱油“出生时间”的标签。高盐稀态的酱油,酿造时间相对较长,低盐或无盐固态的酱油,则是人工高温加热快速发酵而成,质量欠佳。同时,这种速成酱油的颜色也会偏深、偏黑。

  别忘了氨基酸态氨

  休息间隙,我用手机上网,检索了相关资料。发现2012年5月3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王林、陈庭君、孙静旺等研究员发表了《酱油中总酸与氨基酸态氨含量的检测意义》一文,文中明确说明,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是氨基酸含量的特征指标,其含量越高说明酱油的鲜味越高,质量越好。氨基酸态氮含量,也可以在酱油瓶身上的配料表上查到。

  参观过程中,有个细节让我很意外。本来我以为,酱油厂应该到处弥漫着一股咸咸油油的味道,几里地也许就能闻到。没想到,即使进了厂区,也只是郊区清新空气的感觉。这也让我冒出了一个念头——我们选购日用品、每天都要使用的东西(如调味品)时,一定要选大品牌。山寨小作坊,来路不明的产品,恐怕连基本的卫生条件都达不到,更别提质量保证了。

  相关阅读

  看标签挑出好酱油

  酱油分酿造和配制品,前者以大豆、小麦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B族维生素含量增加,且富含氨基酸及钾、镁等;配制的则用酿造酱油与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调配而成,与前者营养差距很大,故酿造酱油是首选。选购时可从标签上鉴别,酿造酱油的配料表中一定是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或麸皮为原料;而配制酱油则以酿造酱油为原料。也可以看配料表上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说明其中的氨基酸越多。

  据2012年11月1日健康时报4版《酱油别买配制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