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让家长深陷纠结中:要不要给孩子报辅导班?
去年底,作为孩子母亲和学生家长的诗人胡兰兰,在其微博贴出《致教育部的一封公开信》,直指应试教育,当时微博就转发8600余次,评论近1500条,跟帖众多家长说出困惑与无奈:八成孩子都上补习班,我们能怎么办?
上辅导班一般分为“充电型”和“跟风型”,不少跟风的家长其实是心理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作怪,现在的社会优质资源,如好工作、好机遇都向高学历人群倾斜。因此,成绩要“更高”、学校要“更强”,成了特别是一些普通家庭子女的选择,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全部用在了所谓的学习上。
究竟有没有用?网上热传一个段子道出“报班”让中国孩子走入的尴尬境地: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辅导班。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公务员辅导班。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一路下来连生活中最基本的找对象也不会,不能成家立业,又谈何享受健康人生呢?
寒假又逢过年,其实正是能让孩子锻炼心理健康的好机会,一方面滑冰、玩雪等户外活动能培养孩子不畏艰辛、跌倒爬起来的优良品性,另一方面春节的走亲访友又可以让孩子在与人沟通、亲情孝顺上加分,所以家长不要过于在报与不报间徘徊,这种犹犹豫豫的行为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理行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报班,让孩子快快乐乐多玩一会儿,别和其他报班的家长攀比患得患失,上好“亲情科”、“实践课”,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更关键。
报班,让孩子踏踏实实多充电补差距,课程安排不要太满,做好孩子的“后勤部”,多说鼓励孩子学习的话,做好学习计划,将寒假作业和课外辅导结合起来,帮孩子找到补习的“兴奋点”,督促孩子劳逸结合,避免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这才是家长们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