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12月31日> 总第987期 > 07 > 新闻内容
摆脱心理的“彼得潘”
健康时报记者 李桂兰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31日  查看次数:  

  受访专家:刘新民,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心理学系主任

  三四十岁的你,不经意间的很多行为暴露了真实的内心:身体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但心理很可能还没有长大,就像童话里的彼得·潘,永远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那个没有长大的自己,帮助他长大。

  对朋友说:“我对你那么好,你还躲着我!”

  想方设法地去对自己的朋友好些,没钱借钱、请吃饭、陪逛街,一切竭尽所能,可为什么我的朋友却总对我不如我对他那般呢,还躲着我?

  给自己留空间就是给别人留空间

  小时候总想长大了会有自己的闺蜜、自己的铁哥们,可当渐渐长大后,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每个人之间都有一定心理距离。而毫无界限的小团体会剥夺友人的空间感,也就会出现自己一心一意要对待的友人却会试图躲避我们的情况。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再亲密的友人之间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间的友谊,需要给彼此一定的空间。

  如果你做不到,不妨刻意在一些事情上回避一下,比如今天就自己出去逛街。

  对爱人说:“我全心全意对你,你不能对不起我。”

  全身心对爱人好,没了自己的朋友圈,每天就盼着一起回家吃晚饭,守着他,不能有任何人来联系他,他也必须像自己对他好一样回报自己。

  感情的付出就如借人钱别期待一定会还

  我们总说感情的事情讲究的是缘分,就是说我们没法强行要求对方和自己是一对一的,接受自己能接受的,原谅自己可以原谅的,舍弃自己不愿看到的,这就是我们在成年之后能做出的选择。

  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感情努力付出,但这些都要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这就好比别人找你借钱,你可以借,但前提是如果别人还不了你了,你也还可以承受。

  对孩子说:“我说的都是经验,你怎么就不听话呢?”

  父母教的还有害儿女的么?吃了那么多的苦头,我还能让我的儿女也受这份罪吗?可这孩子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太当回事了,拧得很,怎么教都听不进去。

  说出你的想法只是沟通的开始

  当我们在百般埋怨自家孩子的倔强,不听自己话的时候,其实,也正是我们倔强地固执己见,同样不愿意听听孩子的想法。

  我们不愿意蹲下来跟孩子聊聊,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只想把自己所谓的经验强加,于是父母和孩子就一起别着,都等着对方让步。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也需要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沟通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等着家长说出自己的想法,反复几个回合后,沟通才真正算是开始了,此时,不要急躁,心平气和才能水到渠成。

  对老人说:“我们的麻烦够多了,你就不能躲一边去啊!”

  你们是父母,不得更体谅我们年轻人呀!我们也带着尊敬听你们的话听了很久了,你们年纪大了就要享福,别天天像在我们身上安了遥控似的,叨唠个不停。

  把父母当做一名特殊客户来做沟通

  有些年轻人似乎已经习惯性跟自己的父母吼叫了,仿佛他们从来都没有跟自己站在一个战壕里,真的是这样的吗?答案大家都知道,当然不是啦,天天对着自己嘘寒问暖的人怎么可能是自己的“敌人”呢?

  有些人会说:我也不愿意把他们的关心当作麻烦,可每次刚开始说上两句,就觉得他们并不了解自己,还在那里瞎指挥,就很不耐烦了。

  既然,我们已经感觉到父母不了解我们,为什么我们不能给父母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来了解自己呢?

  我们总是回避沟通,最后又觉得父母在添麻烦,其实父母很无辜。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那就把父母当作自己的一位客户,跟你的这位特殊客户做好沟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