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即将不保。陈寅恪由于高度近视又用眼过度,这时他的右眼已经看不清东西了,最终右眼视网膜剥离需要做手术。这个手术需要长时间休养,但他为了尽快离开北平,选择了不做手术。他就这样放弃了自己复明的希望。
一个多月后,他的右眼视网膜已经剥落最终导致失明,左眼也仅剩一点点微弱视力。成都电力供应不足,灯光昏暗,又时不时停电,陈寅恪备课与写作都十分吃力,就连学生的考试分数,也只能让大女儿流求帮忙誊到成绩单的表格中。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目光朦胧之中,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据先生女儿回忆说:“父亲工作间隙带着我出去散步,出门能看见满山的映山红。当时父亲用眼过度,视力日益减退。母亲很着急,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父亲增加营养。于是托人买来一只怀胎的山羊,母羊生了小羊之后,母亲学着挤羊奶,给父亲饮用……”
就这样,伴随着严重的眼疾,陈先生在艰难的境况中一天天沉浸在工作中。直到1944年12月12日,成都的清晨雾浓阴冷,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种《元白诗笺证稿》基本完成了。但就在这天早上,陈寅恪起床后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左眼也看不清了。这时候他想到的第一件事,竟是打发大女儿赶紧去通知学生今天上不了课了。
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但手术没有成功。在存仁医院住院期间,学生们轮流在病房值班照顾,让陈寅恪大为感动。他对前来探望的燕京大学代理校长梅贻宝说:“未料你们教会学校,现在师道犹存。”
眼睛瞎了,可以想象对他是怎样的一种毁灭!但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让人读到他内心的痛楚。据家人回忆,在最初的日子里,他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但很快,他便又归于宁静。摘自《先生》,《先生》编写组编著,中信出版社
受访专家:黄厚斌,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记者:书中说陈寅恪为了工作在右眼视网膜剥落后没有及时做手术,这是他失明的重要原因吗?
黄厚斌:是的,视网膜脱离后如果能够及时地治疗是可以通过手术提高视力或是恢复视力的,但耽误时间太长了就不行了,情况也要因人而异,所以手术治疗要及时。像陈寅恪这样的情况,是有机会恢复视力的,只是手术被耽误了。
记者:高度近视的陈寅恪在右眼失明、左眼仅剩一点微弱视力的情况下,还在尽力写作、教课,这种行为是不是很危险?
黄厚斌:一般来说,近视到成年后就不会再发展了,但像陈寅恪这种恶性近视,是一辈子都在发展的,再加上过度用眼,更会加速近视的严重性。
记者:陈寅恪失明后情绪暴躁无常,像陈寅恪这样的情况能复明吗?
黄厚斌:能否复明是需要通过医生的专业检测才能确定的,不同类型的失明需要因人而异的治疗。一旦彻底失明之后,家人应帮助病人克服由此带来的不安、烦躁与沮丧,如果有需要,可以向医生咨询相关的心理辅导方法。比如,注意说话音量、不要随意挪动病人身边的物品等。